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19.06.11
戰後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的原住民書寫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文學、學術研究  
作者 胡佳君
學校系所 國立東華大學 歷史學系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本論文試著分析戰後統編版與審定版教科書,在臺灣史的課文中如何書寫原住民歷史,以及1996年前後臺灣的社會樣貌,怎樣影響教科書的編寫,並也試著探究原住民史觀能否在臺灣史中被體現出來。

統編版教科書因受到執政者大中國主義思想的影響,視臺灣原住民為文化低落的族群,而難登大漢歷史書寫的主流脈絡中,對原住民敘述的篇幅稀少,並使用帶有歧視性的字。原住民歷史被邊緣化的情況,也反映了當時臺灣社會原住民真實的生活處境,政府帶著漢人傳統思維的觀念,制定一連串「山地平地化」政策,雖然讓原住民社會在醫療健康、生活環境等有所改善,卻也帶來了諸多問題,例如國語教育、生活改進政策,導致原住民的傳統語言和文化逐漸流失;錯誤的漢人思維及原住民技能不足,導致原住民來到都市工作時,除了只能從事底層的工作,又須面對漢人的刻板印象和歧視等。此時的臺灣原住民成為漢人社會的配角,無法從生活中去認識原住民的文化和歷史。
  審定版教科書在敘述原住民相關的歷史內容上,相較統編版教科書來得豐富,也刪除具有歧視意味的名詞,其書寫上的轉變和原住民權利運動有著密切關聯。原住民權利運動對教科書的影響,包括要求刪除「山胞」,正名為「原住民」,也要求刪除教科書中扭曲事實的吳鳳故事,改以介紹原住民文化等。最終政府回應了原住民的要求,將「山胞」正名為「原住民」;刪除吳鳳故事,增加原住民相關內容等。原住民權利運動也讓漢人社會開始關注原住民事務,並試著去了解原住民的歷史文化。
  原住民史觀要能完整並無爭議地呈現在教科書中,是件不容易的事,因其需從眾多以他者史觀書寫的史料中,爬梳可能是原住民的觀點。再加上,教科書本身是一本國史,而非原住民史,其包含了國家整體的發展和多元文化。但我們希望在書寫原住民相關歷史時,能盡量呈現原住民的觀點。
相關網頁 https://ntu.primo.exlibrisgroup.com/permalink/886NTU_INST/f27f2j/alma991038713788004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