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19.06.10
當代族群遷移適應與認同現象-以三地村古茶柏安人為例
族群: 魯凱族 、跨族群  
主題: 民族誌、學術研究  
作者 陳堯
學校系所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素有雲豹傳人美名的古茶柏安(Kucapungane音譯),其祖先因雲豹的帶領,從臺東的Skipalhichi一路輾轉來到屏東縣霧台鄉的舊好茶,並在750年前形成古茶柏安部落。古茶柏安周邊資源、物產豐饒,又因地形優勢難以攻克,部落勢力逐漸壯大、人丁旺盛,為獲得更廣大的生活空間,族人一方面透過無人開墾的可耕地,產生分支的新聚落,成為西魯凱眾多部落的源頭;另一方面,與鄰近的排灣族部落競和、彼此消長,以擴增部落領土與資源。

  然,日治時期統治者挾帶武力與新型生產技術,不斷向原住民族地區推進,不但改變古茶柏安的社會秩序、經濟行為與文化慣習,也轉變了部落空間區位和與外界的互動方式,使得古茶柏安面對急迫且複雜的生存壓力。國政時期,加速實施一系列山地平地化的政策,更加惡化了古茶柏安的處境。長久處在國家發展邊陲的古茶柏安,在交通不便、現代設施設備不足的情況下,族人生計與發展明顯受到限制,因而開啟1950~1970年代部落大量人口外移,和1978年集體遷村的歷史進程。
古茶柏安人當代的遷移、適應經驗,備受各界關注,其中本研究所關注的三地村古茶柏安人,便是1950~1970年代向淺山原住民族地區移動的類型。三地村古茶柏安人有鑒於當時的山政策與社會脈絡,考量到家屋與家名的延續,並衡量就學、就業、就醫往來的交通距離,以及與原鄉親友支持網絡等因素,而選擇移入排灣族傳統領域裡的移住型部落三地村居住。過程中三地村古茶柏安人發揮兼容兩地群文化特性適應策略,與相互為補充的多種遷移路徑,不但成功地使其獲得遷移所需的適應支持,也使後嗣穩定的在三地村開枝散葉,並發展出屬於該經驗特有的適應與認同情況。三地村古茶柏安人的遷移適應經驗不但高度展現了移民的能動性,研究也顯示他們的調適舉措和認同現象富含了文化及時代意義,不但可作為多元族群雜處下的認同與文化變遷案例之探討,也可提供讀者重新省視族群識別與生成方式。
相關網頁 https://ntu.primo.exlibrisgroup.com/permalink/886NTU_INST/f27f2j/alma991038699973904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