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19.01.22
原住民部落意象之研究-以南投縣仁愛鄉武界部落為例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部落發展、學術研究  
作者 蔡易芯
學校系所 朝陽科技大學 景觀及都市設計系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台灣原住民部落經歷日治時期、光復時期至今的民國時期,原住民部落之家園發展,隨著不同的時期社會的變遷,漸漸失去原有之部落風貌。本研究以南投縣仁愛鄉武界部落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居民在長期與地區的相互關聯之下對於部落的想法,目的在於找出部落意象之元素組成、了解武界部落居民具意象性之實質環境空間、探討部落居民對於地方依附度、滿意度及自明性認同程度之關聯性、比較三種意象研究方法之差異性。

經文獻探討後,過去意象相關之研究方法以認知地圖法、深度訪談法、問卷調查法三種為主。本研究依循前人之研究方法在武界部落中獲得居民對於部落的意象空間及元素,接而進行問卷調查法,獲得大眾之意象空間代表元素及了解部落居民對於部落之依附度、滿意度及自明性認同程度。
本研究透過居民認知地圖繪製後將居民對部落的認知地圖加以分析,此階段初步歸納之部落元素與都市意象所提元素相符。在深度訪談及分析後發現,部落之元素與前者之研究方法結果具有相符之處,惟在此研究方法顯示了原住民部落對於地方具有情感之意象-記憶性之空間,在過去有之場景至現在已不存在之場景,刻畫出居民對於此地之意象。此外,經量化研究,其結果可確立在質化研究中所得知部落具意象性空間其各代表之意象元素及在不同個人背景影響因素下,居民對於部落的依附度、滿意度及自明性認同程度並無太大之差異性,且皆達滿意程度之上,其依附度、滿意度及自明性認同程度三者皆有其相關性。經由三種研究方法操作後,在與居民之互動性、資訊多寡等層面判斷,認知地圖之方法較有效獲得居民對於部落的意象。在研究結果中獲得明顯顯現在居民的心目中最具意象性之質實環境,對於未來規劃武界部落時有極大之幫助,期望未來可將居民所認為最具意象性的空間作為最優先改善之區域,使部落能恢復原有風貌,藉以活絡部落生機。
相關網頁 https://ntu.primo.exlibrisgroup.com/permalink/886NTU_INST/f27f2j/alma991038706775304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