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20.09.28
徘徊在撒奇萊雅族與阿美族的邊界—從歲時祭儀談起
族群: 阿美族 、撒奇萊雅族   
主題: 民族誌、文化慣習、傳統信仰、學術研究  
作者 高俊英
學校系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對於過去遭受幾近滅族的Sakizaya人來說,找回族人是目前最大的課題。在正名前,初估族人約有一萬五千人上下,而正名之後,展開一連串文化復振運動,重新設計族群服裝,並賦予重生的意義,再者,為了有別於阿美族的祭典,撒奇萊雅族創造了傳統祭典—火神祭,試圖藉由純粹的撒奇萊雅祭典儀式,凝聚族群意識,獲得族裔對撒奇萊雅族的認同,找回隱居於阿美族內的族人,進而提升更改族籍登記的意願,擴大族群規模。
撒奇萊雅族自加禮宛事件後,經過129年的隱姓埋名,長期與阿美族混居、通婚,文化的交疊下,對撒奇萊雅族裔而言,回歸族群的懷抱是正當的,但事實並非如此,族裔面臨正名後的族群歸屬時,無法割捨與阿美族的淵源,幾個世代以來早已習慣當個阿美族。
本研究採用觀察及訪談的方式,從歲時祭儀的角度談起加禮宛事件後,阿美族與撒奇萊雅族的文化邊界逐漸模糊,甚至族群文化已有阿美族化,正名後為凝聚族群意識,緬懷先人記取歷史教訓,創造傳統的火神祭典,如火如荼展開的文化復振,而多數族人似乎未共襄盛舉,當然,年輕世代因未經歷過去,缺乏歷史共同記憶,正名後,隨自由意願或經父母代協調後回到族群的懷抱,反觀中、老世代,族群歸屬不是原生論這般簡單,還有語言、文化邊界以及政治利益都是牽動著族裔自我認同的因素。
未更改族籍的族裔們,對自己的族籍不是那麼在意,只要我心之所向已足矣;一個浴火重生的族群,需要一個能永續傳承的節慶,即便需要創造祭典,只要能凝聚彼此就能永續,最後,語言是維繫一個民族的命脈,語言推廣成為民族延續的續命燈。

相關網頁 https://ntu.primo.exlibrisgroup.com/permalink/886NTU_INST/f27f2j/alma991038935680804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