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20.07.10
公共空間環境供應性對社交行為之影響 -以捷運大安森林公園站地下廣場為例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學術研究  
作者 劉誌倫
學校系所 國立臺北大學 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近年台灣地區社會都市化的程度增加,都市人口密集有集中增加的趨勢,而隨著經濟產業結構的蓬勃發展,人們開始有愈來愈多的時間從事戶外遊憩活動,因此市民對於休憩場所的需求也隨著增加。

根據前人研究,一個開放空間對都市環境品質的提升具有正向效果,且都市綠地空間具有極高的潛力能提昇都市居民生活品質,而在快速都市化所興起的都市公園之規劃,都市環境帶來避難防災、減少都市空氣及噪音汙染、都市蔓延等實質功能,但從都市規劃的過程可以發現到,「社會性功能」卻時常遺漏在政府的規劃重點課題之中,一直到公園發展的近幾年,尤其是公共建設空間不足、開發腹地飽和時,才逐漸意識到社會互動、自然環境的保育、都市美化、旅客感受等面向的重要性。
研究範圍以捷運大安森林公園站地下廣場為討論個案,「地下廣場除了作為公園與捷運的轉介空間之外,也要具備提供旅客逗留及休憩放鬆之功能」、「銜接都市公園的自然特性,補足原本大安森林公園中設施不足的問題」,上述這些皆為建築師對此建築的設計理念。透過田野筆記、行為地圖資料的收集,以領域性理論及環境供應性理論來檢視其調查基地現況的使用狀態,找出地下廣場的空間設置及使用行為之關聯,探討空間環境型態的不同是否會影響不同社會性交流活動的產生。客觀的揭露地下廣場公共性以及空間設計手法對市民生活的社會功能及效益。
相關網頁 https://ntu.primo.exlibrisgroup.com/permalink/886NTU_INST/f27f2j/alma991039057075304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