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21.07.22
網絡圖像—社會工作者對原住民族部落社會支持網絡建構觀點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社會關懷、學術研究  
作者 陳主榮
學校系所 靜宜大學 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本研究旨在探索社會工作者對原住民族部落社會支持網絡建構觀點。以質性研究在臺中市、南投縣深入訪談6位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第一線社會工作者,期待從其觀點,提供在政策、實務及學術之參考。

本研究結果有三:第一原住民族部落第一線社會工作者於部落服務之現況部分,工作者實務年資及經驗相當豐富,僅兩人是非在地人;投入部落服務,大多是因緣際會或社工鼓勵修社工學分;亦有因受朋友及人家的介紹、求職需求、距離因素、部落需要協助、自我對社會工作的價值觀和原鄉的社工非常少等;社工與服務使用者以相同族群及語系居多;使用族語溝通及族人服務族人,容易開啟話題;認識文化差異較能啟動更多話題;在擬定處遇計畫,包含蹲點到需求調查。
第二是社會工作者眼中的部落社會支持網絡圖像形成、結構、功能部分,需先認識部落圖像,透過與服務對象與環境互動、才能詮釋代表意涵,進入服務使用者世界;社會支持網絡形成,大多由教會為起點擴散到各網絡間連結。社會網絡圖像就結構而言,包含社區面有衛生所、學校、警政、家庭福利服務中心、婦女服務中心、農會、部落文化健康站、社區發展協會、部落組合屋管理委員會、雜貨店、早安會報、信仰中心的教會等。社會網絡功能,有工具性支持如提供物資、金錢週轉、蔬菜、水果與族人分享、傳達訊息等;表達性功能有教會教友間關懷訪視、代禱支持。
第三是原住民族部落第一線社會工作者對服務使用者建立支持網絡過程與經驗部分。社工在運用網絡相關知識進行處遇,首先要了解影響服務對象網絡建構因素如發展、個人、環境因素為何;再與其討論社會網絡結構與數量,由最近的案主生活週遭親密伴侶(配偶、家人、兒女)到上述社區網絡;最外一圈是親戚、教會教友、團體會員,以發揮工具性及表達性支持功能。
據此,本研究建議有三:第一在政策方面,包含(一)建立與更新人文與福利人口群統計與分析做為提供服務依據(二)鼓勵部落社會工作者就近提供服務(三)重視偏遠部落影響個人建構支持網絡結構因素;第二在實務建議,包含(一) 原家中心社工能善用社會支持網絡的策略服務個案,提升專業能力(二)擬定處遇計畫需符合原住民族各族文化情境脈絡(三)從救助問題延伸建構服務使用者社會支持網絡(四)重視服務使用者差異、特質,逐步擴展網絡類型(五)建構支持網絡前須先評估影響網絡建構因素(六)深入了解建構支持網絡的限制,以免影響處遇之方向;第三在學術建議,包含(一)累積社會工作者成功服務個案經驗,發表分享,提升專業能量(二)鼓勵更多實務工作者對社會支持網絡相關議題研究,豐富實務知識。"
 
相關網頁 https://ntu.primo.exlibrisgroup.com/permalink/886NTU_INST/45vqnn/alma991039057076704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