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22.08.01 ~ 2023.07.31
社會變遷中的族群關係:以竹北市民日常生活為觀察場域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部落發展、學術研究  
主持人 許維德
執行單位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地點 新竹縣 竹北市    
研究內容

中文關鍵字:當代社會;族群關係;族群身份;日常生活;竹北市;沒有實體之族群

"這個計畫打算處理一個簡單而基本的發問:當代台灣社會中的「族群關係」;或者說,「族群」身分在當代台灣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與意義。這當然是一個重要的發問,因為,當下的台灣,已經有近八成人口是居住在族群混居的都會區,但是,多數既有族群研究的焦點,卻依然擺在所謂的客庄、福老村、眷村或原鄉等特定族群居住地,而不是多數人口所居住的都會區。本研究將以變遷中的新竹縣竹北市為研究場域,試著去彌平上述這個文獻的重大缺口。

有兩個主要的理由,讓竹北市成為探究這一「變遷中族群關係」的絕佳地點。第一是多元的族群關係。竹北市目前有超過五成的客家人口,同時也是客家委員會所公告的「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但是,竹北市最早的居民是目前被分類為道卡斯族的平埔族人,隨著漢人的入住和開墾,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成「西(舊港庄)福老、東(六家庄)客家」的局面。後來又因為新竹科學園區的發展,而帶來大批的新興科技人口。因此,當前的竹北市有著相當多元的族群分布情況。第二,竹北市也正見證著劇烈的社會變遷。部分是受到本整合型計畫所謂「竹科模式」的影響,部分是受到國一、國三兩條高速公路的完成和高鐵新竹站設立的影響,這幾十年來,竹北市正慢慢從一個以農漁業為主的鄉鎮,蛻變成某些人口中「新興天龍國」的都市。一方面,竹北市的人口成長率已經連續數年排名全國第一,總數達到20萬以上,是僅次於彰化市的全國第二大縣轄市。另一方面,如果我們看近幾年的綜合所得全台排名,竹北市都包辦了所得中位數排名前十名一半以上的名單,幾乎已經是全國最富有的地區。

那麼,在這樣劇烈變遷的都會區中,「族群」身分到底意味著什麼呢?或者說,「族群」還是一個有意義的身分類別嗎?本計畫對上述發問並不預設任何立場,而是想採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重要族群研究者Rogers Brubaker(2002)所謂「沒有實體之族群」(ethnicity without groups)的概念,來引導經驗材料的收集。對Brubaker而言,他反對所謂「實體論」(groupism)的立場,倡議我們不該在研究中先預設族群是一個「有邊界的實體」(bounded groups)。他進一步指出,嚴肅的族群研究者,應該在概念層次將族群理解為「實踐範疇、文化慣用語、認知基模、論述架構、組織慣習、制度形式、政治方案以及偶發事件」(practical categories, cultural idioms, cognitive schemas, discursive frames, organizational routines, institutional forms, political projects, and contingent events)。這樣的陳述看似有些抽象,不過,在他幾年後的專書《一個外西凡尼亞城鎮的國族主義政治和日常族群》(Nationalist Politics and Everyday Ethnicity in a Transylvanian Town,見Brubaker et al. 2006)中,倒是對上述「沒有實體之族群」概念的實作做了精彩的示範和操演。

依循著Brubaker在其專書中的實作方式,本研究打算選取竹北市居民進行深度訪談,請他們聊自己的成長經驗、家庭成員、求學歷程、朋友圈、伴侶、工作經驗、休閒娛樂、乃至政治參與經驗等。本研究將以上述訪談敘事為主要分析素材,探究「族群」這一身分/概念對這些訪談對象的「可能」意義,以及族群關係的邊界所在。雖然本研究並不預設「族群」對這些訪談對象而言是件重要的事項,但考量到訪談敘事的多樣性,本研究計畫將這些訪談對象分成三大類別:(1)客家「背景」者;(2)福老「背景」者;以及(3)其他族群「背景」者(包括外省、原住民、以及新住民等)。除了族群「背景」,本研究也希望這些訪談對象在性別、階級、世代、職業、居住區域等其他面向上可以盡量呈現多樣性。"
 

相關網頁 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14667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