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20.08.01 ~ 2021.07.31
探討多元認識觀的生物分類課程設計對東臺灣學生表徵的影響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一般教育  
主持人 蓋允萍
執行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地點 花蓮縣 全部     台東縣 全部    
研究內容

中文關鍵字:多元認識觀;生物分類;探究實作;學習表徵;教師專業發展
英文關鍵字:multiple epistemological perspective; biological classification; inquiry-based practice; student generated-representation;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花東地處偏鄉,多元文化的學生是一大特色,然而,教師高流動率,使得108課綱的施行存在許多隱憂。蓋允萍等人(2017)長期研究發現臺灣教科書在編輯七年級「生物分類」單元的失焦,偏重在認識生物而非分類能力的養成,加上考試文化的制梏,導致科學學習被侷限在記憶各種零碎片斷的生物特徵,因此學生無法將所學應用到生活,解決日常問題。本計畫預計為三年期,採用多元認識觀的理論,將不同的認識觀看成是一種致知的資源,邀請耆老、社區專長人士、家長等與教師、研究者共同組成課程委員會設計一個探究實作的生物分類課程,容納不同文化所形成的認識觀,並引導學生覺察在適當的情境選擇合適的認識觀解決問題。

本研究目的有四:(1) 發展多元認識觀的「生物分類」課程;(2)根據此課程設計實踐教學;(3) 發展此課程相關的評量;(4) 推廣課程以帶動教師專業發展。為達成以上目的,本研究邀集實務經驗豐富的中學專家教師與大學學科專家共同主持,第一年邀集一位中學的個案教師作為種子教師,與上述之課程委員會共同發展多元認識觀的課程,納入原住民的傳統智慧,進行試教並修正,同年也發展相關的評量;第二年將課程正式運用在探究實作的教學,除了搜集學習表徵之外,並搜集個案教師的實踐省思;第三年,除了資料分析之外,則是集結前兩年的教學實務經驗,推廣課程與教學經驗,藉由以已發展良好的Sci-Flipper教師專業發展社群連絡教師社群。研究法採質量混合,以科學認識觀問卷及晤談調查學生教學前後的認識觀變化,運用成就測驗了解學習成就,並運用參與觀察法作課室觀察,搜集各樣學習表徵。

預期在實務上,可將本研究發展之課程作為新課綱的範例作為推廣之用;此外,科學學習方面,參與學生的族群認同與學習興趣可被提升;再者,課程推廣時的教師專業社群將會帶動專業成長。預期在學術研究方面,可培養專業研究人才並產出國際研討會論文及具審查制度之論文各二篇。 

相關網頁 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13329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