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20.08.01 ~ 2021.07.31
底層人民如何說話?:排灣族林班、工地歌謠初探
族群: 排灣族   
主題: 音樂、文學、歷史、民族誌  
主持人 黃國超
執行單位 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中文關鍵字:原住民;林班歌;底層人民;民眾音樂
英文關鍵字:indigenous;Lin-Ban songs;bottom people;popular music

本文藉由戰後台灣原住民族的時代歌曲:林班歌謠,探討漢人主流社會下,邊緣底層的原住民如何發聲?排灣族人如何透過部落傳唱歌謠,以傳統文化資本、結合外來音樂元素,在戒嚴體制下成為一種游離的敘事策略,藉以回應當前原住民族文學:第一、菁英化(庶民代現問題);第二、文字化(缺乏聲音文本);第三、理論化(抽象的問題),我試圖從音樂/人民的角度與書寫/菁英進行辯證,以擴充原住民族文學研究的視野與可能性。1950-70 年代,政府實施山地管制,在伐木外銷爭取外匯的政策下,林務局將國有林地劃為八個林管處負責伐木及造林工作。彼時原住民族部落除了務農,唯一賺取貨幣的機會就只有林班的勞動工作。於是,大量的部落族人湧入林班地。在辛苦且漫長的工作中,唯一的娛樂只有唱歌,勞動的辛苦、想家的情感等等,自然的舒發在唱歌中。一首又一首的「林班歌」就這樣在各地林班產生,並隨著林班工的流動而在不同的林班產生交流。之後隨著台灣社會的經濟變遷,部落青年勞動力流入「加工出口區」,隨著族人向都市流動投入礦工、建築工、遠洋漁工等 ,於是「林班歌」也隨著流入都市工地,成為工地甚至是遠洋歌謠。。
 

相關網頁 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13525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