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20.08.01 ~ 2021.07.31
發展體制、侍從主義與另類經濟實踐:屏東縣瑪家鄉涼山村的個案
族群: 排灣族   
主題: 產業經濟、部落發展  
主持人 夏傳位
執行單位 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
地點 屏東縣 牡丹鄉  涼山村  
研究內容

中文關鍵字:發展;新自由主義;治理性;侍從主義;公民社會
英文關鍵字:development; neoliberalism; governmentality; civil society

本計畫透過屏東縣大武山腳下的一個原住民小山村的政治、社會與經濟生活的勾勒,試圖追尋「發展」在偏鄉的性質與意義,以及在地另類經濟實踐的可能空間。過往文獻通常挑選某些知名或成功個案來檢討利弊得失,目的在於複製成功模式;本計畫反其道而行,討論一個「被教導應該如何發展」、但各方面條件都不甚俱足的小山村,在追尋發展中碰到什麼樣的困難與陷阱,他們又得到與失去什麼。邊緣案例提供不一樣的視角,可以帶來新啟發。以下是本計畫預計探討的子題:一、反省「發展」的權力意涵。「發展」是一個再現與論述的建構過程,地方社會如何被整編進發展體制之中,透過知識\權力之網重構社會關係?二、發展體制如何與新自由主義治理性(governmentality)交疊,透過社造的競爭性遊戲規則,要求人民自我負責,讓國家遂行「遠距統治」?三、超越侍從主義\公民社會二元對立,對侍從主義進行再評價,以理解地方社會自主集體行動的潛力。政治學文獻中,對於侍從主義同時作為國家\社會交界的政治控制形式以及底層民眾爭取權益的政治策略,在民主體制下的轉型與賦權(empower)可能性被過度低估。四、跳脫產業化的發展策略思考,擴大「經濟」的定義,透過社區能力與資源「再構框」(reframing)與「再敘事」(renarrativizing),從肯定社區自身能力開始,探討地方創生或另類經濟實踐的諸般可能性。五、涼山村的傳統維生農業近年來陸續有更年輕的人力投入,並轉變為休閒嗜好農業。年輕人返鄉後面臨什麼樣的舊權威結構限制?又有哪些權力縫隙與異質連結帶來新的能動空間?萌生哪些新實踐?
 

相關網頁 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13397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