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20.01.01 ~ 2020.12.31
立足台灣南向發展 - 族群研究之國際共創及設計培力實踐-原住民纖維工藝之文化生態體系與跨域設計與產銷體系研究-- -以台灣賽德克族苧麻織布及泰國清邁甲良族棉麻織布為案例
族群: 賽德克族 、其他民族  
主題: 傳統技藝/工藝  
主持人 黃世輝
執行單位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
地點 南投縣 全部     其他 其他    
研究內容

中文關鍵字:原住民傳統技藝;文化生態體系;跨域產銷體系;地方適當經濟;賽德克族織布;泰國清邁甲良族織布
英文關鍵字:Indigenous Traditional Skill ;Cultural Ecology System;Cross-Domain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System ; Appropriate local economy;Seediq Weaving;Chiang Mai Karen Weaving in Thailand

從無形文化資產的角度來看,原住民傳統技藝的保存與維護的議題,在近年來漸受重視。但從營生的角度來看,傳統工藝因工序繁複、生產速度慢,逐漸被其他化工材料與機器生產所取代,致使從事者難以維持生計。例如賽德克族傳統織布,過去是生活、穿衣、蓋被所需,也延伸關係到饋贈、榮耀、祖靈生命觀等象徵意涵,但當族人學習意願低落,織布技藝難以傳承,整個織布的支持體系也跟著瓦解。因此如何吸引或觸動族人學習動機,是今日推動技藝保存的課題。但保存若只重技藝的技術部分,忽略技藝保存所需要的整體社會支持系統與文化生態系統,技藝學習恐將淪為零碎式、片段式的技術傳承,脫離了生活實踐與社會脈絡關係,無法成為健康的系統。 2003年聯合國UNESCO無形文化遺產護衛公約中,指出各社區群體組成的各種社會實踐、表現形式、知識、技能等所形成的無形文化資產,強調世代相傳,並在適應周圍環境人文及互動中可不斷地再創造。2015年聯合國發佈了永續發展目標SDGs,針對所有國家都面臨的問題,及基於積極實踐平等與人權,規畫出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及 169條追蹤指標,呼籲所有國家人們保護地球也同時促進繁榮;其中文化可以說是整個的核心,例如第11項第4條,強調需加強文化資產的護衛、第4項第7條肯定文化多樣性以及文化對可持續發展的貢獻。而2010 年《里山倡議巴黎宣言》里山概念則強調人、土地與生物間的互利共生關係,在人與土地的友善互動間,達成了生活與生產的需求,維持了生態平衡,更使聚落社會的文化得以持續。以上國際趨勢與行動實踐,在在說明傳統技藝的保存除注重原傳統生態外,也需要在不傷害文化環境下發展地方適當經濟,協助地方兼顧生活與生計的機會,如此傳統技藝才可永續發展。 本研究選取原住民纖維工藝為主要研究對象,主要案例包括台灣賽德克族苧麻織布與泰國清邁甲良族棉麻織布,其中賽德克族的傳統織布已被登錄為文化資產,然在開始技藝傳承時卻面臨諸多問題。本研究擬以「天社技物」概念,釐清傳統織布與文化生態系統在今日的意義與運作情況。並預計前往泰國清邁,調查以傳統織布聞名國際的甲良族,首先調查該族織布如何與生活緊密相關、如何可持續地運用自然資源、如何兼顧生計,達到三生平衡發展。其次,調查外部的協力組織如何協助再設計及協助國內外的跨域產銷,以改善族人生計。本計畫最終目的在於建立一套既維護文化資產,又可以協助原住民族發展的物質文
 

相關網頁 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13377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