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21.01.01 ~ 2021.12.31
特色雜糧及特用作物產業整合發展技術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農耕漁獵、部落發展  
主持人 周國隆
執行單位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旗南分場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中文關鍵字:香莢蘭;水稻;洛神葵;紅豆;樹豆;玉米;毛豆;臺灣藜;餘甘子;甘草根;大豆;天麻;紫蘇;落花生;大麥;小米;山胡椒;胡麻;薏苡;黃耆根;甘藷;小麥;柴胡根
英文關鍵字:Vanilla planifolia;Rice;Roselle;Adzuki bean;Pigeon pea;Cron;Vegetable soybean;Djulis;Phyllanthus emblica;Radix. licorice;Soybean;Gastrodia elata;Perilla;Peanut(Arachis hypogaea L.);Barley;Millet;Litsea cubeba;sesame;Job''s-tears;Radix. astragali;Sweet Pota

<strong>單一計畫1:落花生不同期作採收適期之調查</strong>本計畫擬針對落花生不同期作採收適期之研究,調查估算落花生成熟期所需累積溫 度,期能建立落花生多期採收適期試驗調查資料,作為將來推估落花生最佳採收適 期預測模式依據,獲得最佳生產質量,提高落花生產量品質,提供農民栽培管理的 參考。
 <strong>單一計畫2:毛豆外銷專區機械化生產技術研發</strong>本計畫目標是將毛豆外銷專區生產提升至機械化生產、科學化管理、企業化經營,提升田間作業效率,建置毛豆外銷專區健康安全的生產體系,生產最優質安全的毛豆產品,以強化我國毛豆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重要工作項目:建立毛豆新品系機械化生產模式建立1項及輔導毛豆外銷專區機械化生產5,600公頃。預期效益:(1)建立毛豆新品系的機械化生產模式1項,提升田間作業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升毛豆外銷專區生產競爭力。(2)輔導毛豆外銷專區5,600公頃朝向機械化生產及企業化經營,生產安全優質的毛豆產品,創造專業豆農的年產值達8億元以上,預計臺灣毛豆產品年外銷產值可達新台幣25億元以上。
<strong>單一計畫3:毛豆及紅豆生長模式於產業鏈上應用之研究</strong>本計畫預計研發毛豆及紅豆生長模式計2項,並應用高屏地區不同期作的產量最佳預測技術。利用開發的作物生長模式,建立高屏地區毛豆優質安全生產體系技術 1項,提升產業競爭力。 其預期效益:(1)建立毛豆及紅豆生長模式計2項,建立高屏地區最適產量預測技術,提供農民因應氣候變遷的最佳對策。(2)利用開發的作物生長模式,建立高屏地區毛豆優質安全生產體系技術1項,提升產業競爭力。
<strong>單一計畫4:建立優質麥類生產技術</strong>本計畫將建立小麥最適播種期與氮肥施用量及施用時間之肥培技術,利用不同播種期(10月下旬、11月中旬、11月下旬)播種,並進行不同氮肥施用量(120、150、180 kg/ha)及分施處理,栽培期間紀錄田間溫度、濕度、日射量及利用葉綠素計(SPAD-502)調查葉色變化,成熟收穫後進行全麥粉粗蛋白質含量(whole wheat flour crude protein)分析、白麵粉蛋白質含量分析(white flour crude protein)、乾筋含量(dry gluten)、濕筋含量(wet gluten)、麵筋指數(gluten index)、沉降係數分析(falling number, sec. ) ,探討播種期、肥料、溫度等因素與小麥品質關聯性,建立小麥最佳品質之栽培管理技術。另亦建立大麥最適播種條件及肥培技術,試驗以條播種植,每公頃播種量分別為60、90、120 kg,並進行不同氮肥施用量(60、90、120 kg/ha)處理,栽培期間紀錄田間溫度、濕度、日射量及利用葉綠素計(SPAD-502)調查葉色變化,成熟收穫後進行穀粒粗蛋白含量分析及發芽率(一致性)測定,建立大麥最佳品質之栽培管理技術。
<strong>單一計畫5:香茹優化生產與加值應用</strong>    本年度主要探討香茹不同栽培期的差異性,以建立香茹採收適期。香茹在不同栽培期與植株部位有不同含量的機能性成分,若能建立原物料分級制度,則有利價格差異化銷售,並以香茹連續性栽培技術為基礎,調查每期作產量變化與考量經濟效益,將可提供農民成1年可3至5期作的彈性原物料生產模式;此外,更能加強澎湖地區香茹相關產業鏈結,未來將持續朝生產與加工技術發展,連動原物料買賣端,建立優質澎湖地方特色作物。
<strong>單一計畫6:山胡椒商業栽培技術的建立</strong>本計畫旨在研究原住民傳統作物--山胡椒,建立商業栽培技術。本年度建立山胡椒外觀性狀和分子標誌的性別差異判別方式,以根部處理對山胡椒促進分蘗枝的生長數量。
<strong>單一計畫7:鮮食天麻栽培、儲存與加值應用及香莢蘭肥培技術與產品開發</strong>蘭科植物中除了觀賞價值外還有許多非常重要之藥材或香料,如本計畫中的天麻及香莢蘭。天麻是傳統的中藥材,入藥已有2000年的歷史,價格昂貴且數量稀少,天麻為一種真菌異營之地生蘭,栽培時需與蜜環菌(<em>Armellaria mellea</em>)共生,在先前的研究中已完成天麻的組培繁殖技術及建立太空包栽培模式。香草是國際上重要的香料作物, 目前本場已將香莢蘭種苗繁殖技術授權農民,開始繁殖生產種苗並已推廣栽培,但栽培及加工技術仍需進一步研究。在本計畫中,包含延續之前的計畫針對天麻的蜜環菌菌株篩選及栽培技術進行試驗,以及開發鮮食天麻之保存利用。另一部分針對香莢蘭之肥料施用技術及香草莢加工流程建立,並提升本土生產天麻及香草莢的產量與品質,發展國內鮮食天麻及中藥天麻進口取代20%,香草莢進口取代50%,並開發外銷市場。 <strong>單一計畫8:餘甘子調節代謝及外用高價值原料研發</strong>餘甘子具有開發為調節代謝及外用高價值原料之潛力。目前苗栗地區的餘甘子栽培面積已超過100公頃,然後端的加工利用方式仍較少且較為初階,目前大部分餘甘子的加工產品仍以果粉、蜜餞等一般食品為主,尚未很好的發揮餘甘子的保健功效以應用於保健產業。本計畫擬開發多種具商業化價值之餘甘子保健或外用原料,包括調節代謝、美白、抗菌、生髮等功效,並整合前端及後端產業使原料商業化,以促進餘甘子之保健加值利用。
<strong>單一計畫9:黃耆甘草柴胡專業生產栽培改進</strong>膜莢黃耆的根是中國和台灣常用的中藥補氣用藥材,可以增加氣血功能、增進表皮抵抗力、排膿和促進新生組織生長,是台灣中醫院使用量極大的藥材。農業試驗所農田自2011年起已引種進行膜莢黃耆正確基原植物的栽培,初步在栽培模式的建立、活性成分分析和保健產品研發上已具有結果,本計畫係在原有的基礎上,改進修正之使得適合市場及商品化甘草是調和諸藥用柴胡是保肝用國內有必要自行量產。
<strong>單一計畫10:高屏區特用作物栽培調製技術改進</strong>本年度將進行胡麻適當栽培密度試驗,評估對胡麻產量與品質之影響。提供符合經濟效益之生產模式,增加農民收益及解決部分農地利用問題。
<strong>單一計畫11:東部特色作物機能性物質開發與多元化應用</strong> 建立蕗蕎的芸香素(rutin)及槲皮酮(quercetin)以及紫蘇的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的含量分析模式,並利用紫蘇及蕗蕎的活性成分分析結果,建立適當的生育採收期及儲藏模式;篩選出東部地區具潛力適合栽培的紫蘇品系。
<strong>單一計畫12:植物性蛋白產品開發及其機能性成分與感官特性之研究</strong>持續開發新型態大豆發酵產品及高去醣基型異黃酮產品,並分析市面上大豆產品之營養、機能性成分及風味特性,以凸顯國產大豆產品之特色,並探討其他豆科作物開發植物性蛋白產品之可行性。●藉由市售大豆產品之營養成分及機能性成分評估及科學化數據使國產大豆的營養價值及特色更為明確,以促進國產大豆之利用與消費。●藉由感官品評,使國產大豆的風味特色更為明確,以促進國產大豆之利用與消費。●預期大豆經寡孢根黴菌發酵後可提升營養價值,提高去醣基型異黃酮10倍以上。可提供優質機能性成分補充來源,擴大國產大豆消費市場,有助於國產大豆之利用。 <strong>統籌計畫13:雜糧特作生產與採後儲藏條件品質研究及建構產業供應鏈</strong>(1)香草莢熟成及貯藏過程中香氣及色澤變化之研究:香草莢是世界上公認具有高經濟價值的香料,早期國內只能依賴進口以取得香草莢;由於栽培技術提升,台灣已能生產高品質之香草莢且栽培面積逐年擴大中!農民對香莢蘭這種新興高經濟價值作物之種植意願高,然而,對香草莢加工方式或加工技巧並不熟悉,經過多年的努力,本實驗室已累積不少香草莢之相關背景知識、加工及分析技巧,發現香莢蘭在加工過程中熟成階段及貯藏都可能會隨時間或處理方式的不同而對風味造成影響,因此,欲生產高品質香草莢,香草莢熟成條件之建立及探討香草莢最佳貯藏時間皆為重要課題,期待本研究成果能供未來香莢蘭產業之發展。(2)國產薏苡乾燥處理及期貯存品質、機能成分變化評估: (1)乾燥模式:日曬熱風乾燥、熱泵乾燥及射頻處理。(2)操作參數:a.乾燥原理、乾燥溫度、時間b.乾燥曲線c.品質指標變化。(3)貯存模式:常溫、冷藏、包裝形態、時間參數對品質及保存期限評估。計劃執行將與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以國產台中3號為原料,並進行生產、採收、乾燥、貯存之問題互動及核心技術開發,以提升國產大豆、薏苡之品質及保存期限。 (3)台灣藜生育階段預測模式之建立:臺灣藜多以食用葉片和種子為主,其中種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膳食纖維及微量元素,如:鉀、鈣、鎂、鈣與鐵等。此外亦富含許多機能性成分,這些機能性成分可抗發炎、預防老化及心血管疾病、去除心血脂等功效,臺灣藜不僅可食用穀物外,更具有醫療及保健的功效,因此臺灣藜已成為最具潛力之新興作物。目前臺灣藜耕作面積已提升至110公頃,此時需要建立臺灣藜生長階段及生產預測模型,以有效協助生產者從事臺灣藜栽培與管理。(4)果蠟複合塗膜結合滅菌處理對甘藷貯藏品質的影響:隨著甘藷的營養價值逐漸受到專家學者和消費者們的關注,作為傳統農產品,食用性甘藷的保藏與加工研究對其營養價值利用有重要意義。為了探討甘藷的貯藏適宜條件和方式,本研究甘藷在貯藏期間在低溫,時間影響產生的理化成分變化機理和不同滅菌、抑芽覆膜處理對甘藷的營養品質影響。 <strong>單一計畫14:食用玉米與水稻輪作安全生產管理體系之建構</strong>(1)推廣或選育適期適種玉米及水稻品種2個。(2)配合地區農會推廣需求,舉辦食用玉米及水稻示範推廣共2場。(3)建立水稻及食用玉米重要害蟲之生物天敵清單1份,從中建立優勢種天敵之田 間整合運用技術,使稻田害蟲之生物防治效能可提升 10~20%。
<strong>單一計畫15:大豆、玉米及水稻輪作地方試作之研究</strong>國內雜糧及水稻輪作模式若未有新的思維改變,則無法提升國內雜糧生產,繼而危及國內糧食自給率。本計畫進行大豆,玉米和水稻適地適種之水旱田輪作制度研究及進行地方試作試驗,將篩選適合早春播種之玉米及大豆,以及篩選適合夏季播種之水稻品種,提供符合經濟效益之耕作制度,增加農民收益及節省農業用水和提高糧食自給率。
 <strong>單一計畫16:農業長期生態系不同耕作制度對作物生產力之影響</strong>進行不同耕作制度試驗田第十六年處理之生態調查,包括:(1)水稻成熟期進行土壤與植體採樣及稻穀產量調查。(2)營養元素的有效性:包括土壤中營養元素有效 性的探討及其流失於環境及地下水。計算與推估臺灣地區不同作物輪作制度下,養分之動態變化及平衡。並建立長期農業生態系統之土壤資料庫,包括土壤養份循環資料與長期施肥下土壤物化特性,淨生產力生物特性的相關資料。進一步彙整養分之動態變化相關資料,建立決定生態系行為之族群與生態系等級之交互作用的數值模式化,以建立兼顧農業生產及物種多樣性的現代農業生產系統。
<strong>單一計畫17:苗栗地區雜糧輪作栽培體系及加工特性之研究</strong>    本計畫針對苗栗地區環境氣候及水田條件,對於苗栗地區重要雜糧作物進行栽培體系評估,調整種植期及採收期,以穩定產量及提升品質。並建立苗栗地區雜糧生產與加工特性相關性,以發展地區生產特色。在符合大糧倉政策前提下,可減少稻米供應、減少水資源消耗,增加國產雜糧生產,配合友善環境輪作生產體系建立,將能提供國人安全優質國產雜糧農產品,並增進農民整體收益。
<strong>單一計畫18:臺東雜糧及特色作物輪作體系之建立</strong>(1)推動臺東雜糧生產區特色作物輪作制度,以南迴線及縱谷線雜糧及特色作物生產區選擇1-2個示範田,進行輪作示範。(2)建構臺東雜糧輪作制度及評估輪作效益,提升雜糧作物產量及農民收益,鼓勵農民進行臺東特色雜糧之輪作,以提高雜糧作物自給率。
 

相關網頁 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13919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