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21.01.01 ~ 2021.12.31
發展區域適地適種之雜糧優勢品種育成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農耕漁獵、部落發展  
主持人 謝禮臣
執行單位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朴子分場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中文關鍵字:品系試驗;落花生;甘藷;育種;自交系;雜糧;高粱;樹豆;大豆;育種;玉米;水資源競用區;雜糧;育種;小米;育種;品系;選育;樹豆;單莢後裔法;組合力;節水栽培;育種;機械化採收;雜交育種;北部地區;玉米;大豆;綠肥;品種;新品系產量試驗;大豆;北台灣;育種;大豆;種原;區域試驗;育種;譜系法;臺灣藜;落花生;雜交育種;品種;淹水耐性;大豆;混合法;品種;育種;甘藷;選育;胡麻;紅豆;芋香毛豆;大豆育種;樹豆;光週期;育種
英文關鍵字:Yield Trial of Lines;peanut;sweet potato;Breeding;inbred line;Miscellaneous grain crop;<i>Sorghum bicolor</i>;Pigeon Pea;Soybean;Breeding;maize, corn;Water resources competition area;Upland crop;breeding;foxtail millet;Breeding;strain;selection;Pigeon pea

&lt;strong&gt;[1]水資源競用區適栽雜糧作物篩選及示範推廣&lt;/strong&gt;本試驗旨在篩選適合水資源競用區環境栽培的雜糧作物,試驗結果舉辦觀摩會供農民栽培參考。&#10;&lt;strong&gt;[2]食用及加工用甘藷品種選育&lt;/strong&gt;本試驗為期選育豐產、質優之鮮食用及食品加工用新品種,採用人工及多向雜交方法育種,並按實生系選拔之育種程序進行,以育成豐產、質優、抗病蟲害、外觀鮮美、符合市場與消費者需求之甘藷新品種。&#10;&lt;strong&gt;[3]落花生及玉米品種選育&lt;/strong&gt;本研究包含落花生及玉米育種,玉米部分將以適合台灣種植之育種目標進行高產青割玉米與筍用玉米品系試驗,選出具有中早熟、抗銹病與產量高於對照種明豐3號10%之青割用玉米新品系;選出筍用玉米之新品系育種目標為產量及品質較現有品種佳。落花生部分將根據早熟及矮株等目標性狀進行落花生品系試驗,選出之落花生品系與對照品種台農9號產量相當且具有早熟及矮株性狀。&#10;&lt;strong&gt;[4]食用甘藷品種選育&lt;/strong&gt;&nbsp;&nbsp;&nbsp;&nbsp;近年來生機飲食盛行,蒸藷日益受歡迎,對於甘藷育種方向以適合生機飲食及食品加工之品種為主,在全球氣候變遷影響下,極端天氣發生頻率提高,北部地區近三年甘藷春夏作生長期內,易發生超過1個月無降雨,後又突降大雨之狀況,因土壤環境水分變化劇烈,使甘藷生產易產生鉛筆根、鬚根或裂藷等畸形藷,導致經濟產量損失,農民收益下降。本計畫期能選育出適合台灣北部地區春夏作栽培之小藷比率高且耐逆境之蒸藷品種。&#10;&lt;strong&gt;[5]北部地區耐乾旱及耐倒伏大豆品種選育&lt;/strong&gt;全球暖化造成各地氣候劇烈變動,強降雨、寒流、熱浪等特異氣象發生頻度逐年升高且越發無法預期,台灣近年受到颱風、低溫等不確定因素,亦影響大豆的正常生育,並造成產量的劇烈變動,因此育種人員須針對此情況大力提升大豆的逆境耐受程度。本計畫擬克服乾旱及秋作大豆後期生長遭遇之強風侵擾,育成可耐受乾旱及倒伏逆境的優良品種,提供北部地區農民栽植 。&#10;&lt;strong&gt;[6]北部地區樹豆選育及栽培技術之改進&lt;/strong&gt;樹豆是北部地區原住民族(泰雅、賽夏)的傳統雜糧,是具在地文化意涵的特色農產,本計畫旨在於純化、選拔、推廣優良樹豆品種,建立北部地區樹豆栽培方式以提升北部區域原住民家戶所得。本年度工作從種源收集開始,收集北部地區的原住民部落樹豆地方品種,再篩選出北部地區適合栽培的種原,進行單株套袋自交純化,生產S1種子。再者,進行探討磷肥施用量對樹鄧花期及產量之影響。&#10;&lt;strong&gt;[7]苗栗地區大豆淹水耐性品種選育&lt;/strong&gt;&nbsp; &nbsp;本計畫針對苗栗地區易發生之種子淹水危害,以引種評估與雜交育種方式開發並選育種子發芽具淹水耐性且適應苗栗地區生產之大豆品種,以降低生產風險、穩定產量及提升品質生,以降低生產成本。在符合大糧倉政策前提下,可減少稻米供應,增加國產雜糧生產,整合友善環境輪作生產體系建立,將能提供國人安全優質國產雜糧農產品,並增進農民整體收益。&#10;&lt;strong&gt;[8]中部地區高粱與大豆育種研究&lt;/strong&gt;(1)糯性與牧草用高粱育種:(1)為釀酒需求,持續進行高粱雜交組合力調查試驗,以期選拔出適應力強、高產量的釀酒可用品系。(2)為牧草需求,將從現階段進入產量試驗調查之6品系,著手進行相關牧草品質調查工作,以期選拔出符合產業需求既適合台灣氣候之品系。(2)大豆育種:本計畫為解決加入國際貿易所造成的產業衝擊,目標於雙期作稻田、中部沿海再生稻地區、休耕地較多地區等地區,進行低投入大豆育種及栽培技術,提供符合經濟效益之耕作制度,增加農民收益及解決農地利用問題。&#10;&lt;strong&gt;[9]臺南區玉米品種改良&lt;/strong&gt;引進蒐集硬質玉米及食用玉米種原觀察,依序進行自交系分離,雜交品系組合力檢定,新品系比較試驗,新品系區域試驗及示範等育種工作。選育耐逆境、高產、抗病性好、品質佳且低投入之雜交玉米新品種,提供農民栽培並增加收益。&#10;&lt;strong&gt;[10]大豆品種改良&lt;/strong&gt;大豆育種為長期性試驗工作,計畫目標為選育高蛋白質、耐病及高產大豆品種 ,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及降低生產成本,穩定農民收益。本試驗利用雜交育種方法,進行6個人工雜交組合,並進行雜交後代培育,以選拔600優良品系(單株),進行品系試驗。育成高產、質優、抗(耐)病蟲害與適合機械化栽培初級品系(株行試驗及二行試驗約100-300個品系)、中級品系(約20-40個品系),高級品系(約10個品系),進而選育大豆優良新品種1-2個。&#10;&lt;strong&gt;[11]胡麻栽培品種之選育&lt;/strong&gt;國內胡麻現有栽培品種主要為台南1號,該品系佔全台栽植面積約80%以上,該品種雖然具有高產、莖桿粗狀較抗倒伏等優點,然而該品種蒴莢乾燥開裂後種子易落粒 ,不適合機械化採收,且該品種不耐白粉病,造成於田間栽植風險較高,為進行胡麻品種改良,本計畫將持續收集國內外胡麻品系,同時持續進行胡麻品種之雜交選育,育種目標包含適合機械化、不同色系、耐白粉病且高產等,110年預計完成至少2個雜交組合,並進行雜交後代培育,以選拔至少40個以上優良品系(單株)進行品系試驗。&#10;&lt;strong&gt;[12]落花生品種改良&lt;/strong&gt;本試驗利用雜交育種方法,以選育受農民、加工業者及消費者歡迎之豐產、食味佳、耐病害與適合機械化栽培的優良品種為目標。根據育種目標,落花生4個人工雜交組合,並進行雜交後代培育,以選拔200-300優良品系(單株),進行品系試驗。育成高產、質優、抗(耐)病害與適合機械化栽培初級品系(株行試驗及二行試驗約50-100個品系)、中級品系(約18-24個品系),高級品系(約9-18個品系)。&#10;&lt;strong&gt;[13]紅豆品種改良&lt;/strong&gt;本計畫目的在進行紅豆育種改良,計畫目標期育成籽粒大、品質佳、豐產、耐病、種皮色澤優美、落葉性佳、結莢位高、適於臺灣南部秋作機械化栽培之優良品種,並有效的降低生產成本,以達到國產紅豆在市場的競爭力,使臺灣紅豆之產業永續發展。&#10;&lt;strong&gt;[14]毛豆品種改良&lt;/strong&gt;本計畫育種目標(1)育成大莢、豐產、莢色綠及風味佳、適合機械採收及冷凍加工外銷用品種;(2)育成高香氣及高機能性成分等多用途目標的品種,以提升台灣毛豆產品在國際市場外銷競爭力。重要工作項目:(1)人工雜交6個組合及F&lt;SUB&gt;1&lt;/SUB&gt;世代培育;(2)雜交後代F&lt;SUB&gt;2&lt;/SUB&gt;~F&lt;SUB&gt;6&lt;/SUB&gt;世代分離培育,並於F&lt;SUB&gt;5&lt;/SUB&gt;~F&lt;SUB&gt;6&lt;/SUB&gt;世代中春秋兩作各選出約1,500個優良單株;(3)株行試驗春秋兩作各選出100個品系;(4)完成新品系產量試驗;(5)完成新品系區域試驗 。預期效益:(1)預定將「毛豆高雄9號及高雄13號兩品種」境內非專屬授權產業界應用。(2)提出毛豆新品種申請國內大豆品種權登錄。(3)建立毛豆外銷專區機械化生產及企業化經營技術,生產優質安全的毛豆產品,提升在日本市場的外銷競爭力。&#10;&lt;strong&gt;[15]花蓮地區雜糧作物品種改進及研發&lt;/strong&gt;因應氣候變遷,農時與過往相比需稍加改變,目前主流黑豆品種多具光敏感性,因此需要於早春或二期作種植,近年因春季霪雨或溫度驟降問題,造成黑豆田間生長停滯、植株弱小,擬育成光不敏感性、耐倒伏黑豆,提供農民調整農時更多彈性。另蒐集地方種黑豆,並種植觀察農藝性狀等表現,進行選拔育種程序,解決地方品種栽培不易之問題,並增強地方產業特色。近年來花蓮地區樹豆產業復甦,然而樹豆因具光敏感性,每年於10月才開始開花結莢,且田間易受疫病侵擾造成全株死亡。為使樹豆產期更具彈性,並增加土地利用效率,降低田間罹病株死亡,自印度引入9項樹豆種原,以利篩選優良親本。&#10;&lt;strong&gt;[16]臺東雜糧作物育種之研究&lt;/strong&gt;臺東地區特色雜糧作物育種研究工作已持續多年,截至109年為止,共育成推出9個小米新品種、1個臺灣藜新品種及3個樹豆新品種,田間表現整齊均一,較各部落所使用之地方品種穩定高產,推廣後各農友反應熱絡,顯示特色雜糧作物品種選育對於臺東地區農業發展之重要性,今後仍持續進行優良品種之選育工作。 

相關網頁 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13915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