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14.06.30
蓮霧農業的跨縣市連結與產銷調適:從嘉義縣梅山鄉擴散到南投縣信義鄉的個案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農耕漁獵、部落發展  
作者 黃任宏
學校系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地點 嘉義縣 梅山鄉     南投縣 信義鄉    
研究內容

南投縣信義鄉生產的蓮霧,在果菜拍賣市場屢創佳績,其中許多果農來自於嘉義縣梅山鄉,呈現跨縣市兩地栽培。本文利用Bowler的「農糧鏈」概念來論述信義鄉和梅山鄉蓮霧的產銷運作,並解釋蓮霧從梅山鄉擴散至信義鄉的過程與調適。
本文利用文獻蒐集、田野訪談獲得資料,研究結果發現,民國70年代,梅山蓮霧栽培技術主要從高屏地區習得,包括蓋黑網遮光處理、環刻剝皮法,以進行產期調整,將蓮霧延後到夏、秋季生產,是為第一次技術調適。民國80年代,林忠平父子從梅山將苗栽帶進信義,成為信義鄉蓮霧的先驅。初期跟進的信義果農因管理失衡,致使果園荒廢。民國90年代,隨著梅山蓮霧出現大規模死亡、品質下降等現象。此時信義的優良自然環境,可生產高品質的蓮霧,使得梅山果農開始移動到信義承租土地來栽培蓮霧。
蓮霧產業從梅山擴散到信義的在地調適,在生產結構方面,技術進行第二次調整,然而,信義的勞力與生產資材上的短缺,於是果農將高工資的梅山蓮霧工團體引進信義。藉由產期調整,使得果農可進行跨縣市兩地栽培工作。在產銷結構方面,除可利用信義各銷售管道外,也可利用信義農會的共同運銷,而不會有果品滯銷的風險。在外部因素方面,信義的產銷班和農會的輔導與推廣,深得果農讚許,然而,因信義土地產權關係,使得梅山蓮霧果農在信義投入時,得先克服土地取得問題。而信義原住民族群在蓮霧產業投入率是偏低的。
整體而言,在農糧鏈內部的農業產銷從投入、生產、加工、分配、消費的過程中,果農會盡可能在產銷過程中,降低各種壓力,在新環境的栽培上,能更快進行在地調適。在農糧鏈外部的因素上,由於信義優良的自然環境,以及信義產銷班、信義農會等均給予梅山果農更大的合作空間,使得梅山果農能更有動力與信心,在信義投入栽培。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4096511895834141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