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類型 族群 主題   
 
 
2003.06.01 ~ 2005.06.01
臺灣現代海洋文學研究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文學  
作者 吳韶純(WU SHAO CHUN )
學校系所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
地點 全臺 全部  
研究內容

[ 摘要 ]

本論文共分成五個章節,各章節之內容綱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本章包含五小節,首先說明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並釐清研究範圍與定義問題,接著從過去文獻的探討,了解前人在海洋文學領域的研究成果,最後說明本論文的研究方法與篇章架構。

第二章臺灣現代海洋文學的發展背景:本章分成三小節,第一節說明臺灣發展海洋文學的優勢,在地理條件方面,四面環海、資源豐富。歷史條件方面,從荷蘭、西班牙殖民時代、明鄭時期、到先民們渡海來臺,臺灣的歷史與海洋是無法切割的。在海洋信仰、習俗方面亦具備海洋的色彩。經濟方面,商業貿易和漁業發展也都是與海相關。第二節則是探討海洋文學為何在文學上成為被遺忘的版圖,主要原因為:長期政治戒嚴,實施海禁、根深蒂固的內陸文化、作者經驗的侷限性。第三節則探討臺灣現代海洋文學興起的背景,主要是因為本土意識的日受重視,作家開始關心臺灣這個地方,而自然寫作的盛行使人們更關心自然,另外90年代文學的多元發展提供海洋文學寬闊的發展空間。

第三章臺灣現代海洋文學析論:本章開始進入文本的探討,是論文的重心,共分成五小節。第一節討論漁夫作家廖鴻基,首先探討廖鴻基的生平,藉此了解其寧願當個討海人的心路歷程,接著探討廖鴻基《討海人》、《漂流監獄》作品的特色與風格。最後探討廖鴻基的鯨豚類作品,發現人與鯨豚的迷人互動,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環保訴求與海洋意識。第二節探討海洋朝聖者夏曼‧藍波安,先從其生平背景探討,了解其回歸母體文化後,在傳統與現代中擺盪的矛盾,接著探討其筆下與飛魚文化相結合的大海面貌、勞動生產的生命意義與生存態度,最後探討在現代化社會中,達悟老人的落寞與達悟少年的憧憬與困惑。第三節是航海書寫,敘述丘彥明、曾玲、梁琴霞、劉寧生、廖鴻基等人的航海動機、航程中的苦與樂、出走與回歸的矛盾心態……等。第四節主要探討東年、呂則之、王拓……等人的海洋小說,東年善於揭露人類生存競爭下的人性弱點,呂則之描繪出澎湖地區堅韌而不屈服的島民風情,王拓的漁村小說則探究了漁村子弟的窮困與弱勢。第五節主要探究覃子豪、瘂弦、鄭愁予、汪啟疆……等人的海洋詩,分析其海洋詩的作品風格與特色。

第四章臺灣現代海洋文學的影響:本章分成四小節,首先說明海洋文學、海洋環境、海洋文化三者之間的關係,接著說明海洋文學的三大影響,藉此宣揚保護生態及海洋環境之重要,使海洋文化深度化,最後闡揚海洋文學中所隱含的海洋精神。

第五章結論:本章筆者以比較的方式來探討臺灣現代海洋文學的成就,藉此了解不同作家如何詮釋其心中的海洋,呈現海洋繽紛多元的面貌。最後則說明臺灣現代海洋文學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