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 迄  族群 主題   
 
中時電子報    2009/01/08
登指揮台 悟朗為國際原民爭光
記者:【林采韻/台北報導】
地點: 全臺 全部  

  卅八歲的悟朗,小時候是跟隨父親上山打獵、下山務農的排灣族小孩,因家境貧困,只能在教會看人學琴、在心中彈琴。高中畢業,他鬧了家庭革命,母親要他當牧師,他卻在毫無鋼琴基礎的情況下考上音樂系。
  如今,悟朗從德國拜魯特教會音樂高等學院拿回最高指揮文憑,十一日將登上指揮台,帶領台北愛樂合唱團高唱原住民的歌。
  原住民天生歌喉好,國外天后級的女高音卡娜娃為紐西蘭毛利族,男中音巫白玉璽、女高音林惠珍則為也是原住民。但原住民拿起指揮棒畢竟是少數,以致於悟朗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總受到另眼相待。
  悟朗生長於屏東山地門鄉德文村,小學三、四年級時村裡的教會買了一台琴。「有位平地小孩來教會交流,她在鋼琴上彈出動人的韓德爾《快樂的鐵匠》,剎那間我被鋼琴迷住了。」
  悟朗想學琴,家境不允許,但他並沒退縮。「別人在教會學琴,我就躲在旁邊看。我把彈奏方式全記在腦子裡,一看四處無人,就坐上鋼琴模仿一番。」
  高中時學校合唱團需要鋼琴伴奏,老師一問誰會彈琴,他居然把手舉起來。「其實我根本沒學過琴,但手都舉了,只好把自己關在琴房裡苦練,慢慢數著豆芽菜,對照手下的琴鍵。」沒想到頗有天分的他,誤打誤撞帶著合唱團拿下合唱比賽冠軍。
  悟朗國中、高中經常逃學、打架,篤信基督教的母親,只好把他「打」進玉山神學院。「母親本希望我讀神學系,未來當牧師,我卻背著她去考了音樂系,沒想到居然考上了!」
  在玉山神學院音樂系,他開始接受正規的音樂教育,主修理論作曲、副修鋼琴。神學院畢業後,他誓言要去德國學習。「那時候學校老師不是留美就留英,我想來點不一樣的,當時我認識的德國城市只有柏林、慕尼黑,就跟學校的宣道士說,請幫忙我申請慕尼黑大學。」
  悟朗先以預備生的身分在慕尼黑大學旁聽,之後順利考入成為正式生,恐懼卻在此時油然而生。「走在校園每個人動不動彈的就是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奏曲,我根本無容身之地。」加上盤纏都用完了,他決定轉學至較小的城市學習,進入拜魯特教會音樂高等學院攻讀管風琴和指揮。
  回首學琴生涯,悟朗自覺不可思議,一路上出現的機會,如同上天賜給他的禮物,「只能感謝上帝眷顧。」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8,450,77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