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 迄  族群 主題   
 
台灣立報    2013/10/24
部落就是你家──有活的部落文化,才有活的部落營造
族群: 阿美族   
主題: 部落發展、外來宗教  
記者:方克舟
地點: 全臺 全部  

二次大戰後,白冷外方傳教會(Societas Missionaria de Bethlehem,簡稱「白冷會」)結束在中國的傳教工作,轉而來台繼續東方的傳教工作。在台灣,白冷會主要負責台東地區的宣教工作,陸陸續續建立了包含都歷天主教堂在內的54座教堂,另外還創辦培質院、台東聖母醫院等社會事業,全盛時期,甚至有多達50多位瑞士籍神父在此工作,對台東地區的貢獻極大。

也由於白冷會的教士主要以瑞士籍為主,因此,「你看我們成功這附近的教堂都長得好像,因為都是瑞士(籍)神父模仿瑞士的教堂藍圖蓋起來的!」為來自台灣各地的部落導覽員解說的ina(阿美語「媽媽」)眉飛色舞地說。

即使白冷會對部落貢獻良多,然而跟日本殖民政府與國民政府一樣,他們對於這裡的阿美族人來說,其實都是外來文化衝擊的一部分。在百年之後,部落該怎麼走下去,找回自己的歷史與文化定位呢?

於是,回復傳統文化知識,就成了都歷部落進行社區營造的第一個大重點。

部落社區營造,從找回部落文化開始
都歷部落從2006年開始參加政府補助的活力部落計畫,成為培育的重點部落之一。該年一開始,族人就把計畫重點放在傳統知識的回復,幫助部落找回與傳承傳統工藝等。

為了傳承部落文化,族人也必須打破許多過去的傳統,例如以往在阿美族文化裡,藤編是男人的工作,而月桃編則是女人家的工作,為了傳承,現在這些工作大家都要一起來學習。

除了傳統技藝的學習,都歷部落也開始發展部落導覽,並且開始培訓部落導覽員。每位部落導覽員,都是外來訪客認識部落的第一位靈魂人物,而負責為我們解說、高齡已70多歲的ina,更是都歷部落的珍寶

從小在都歷部落長大的ina,部落各處的一草一物,如數家珍。當我們走近路口旁的一叢「雜草」,ina說:「這是六月雪,很苦,比苦瓜還要苦,可是可以用來解酒。我們阿美族把它叫做tatakray,意思就是喝了之後,苦得在地上踱步的樣子!」語畢,立即在地上用力踱步,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當我們看到都歷部落重建計畫第一步所重建的茅草屋時,ina會興奮地解釋茅草屋在以前阿美族人生活裡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前生火煮飯時,生火的茅草用完,就會隨手在屋頂抽一支茅草來生火。等到茅草被抽光,屋頂開始漏水了,就要來補屋頂!」喔,還有許多我們年輕一輩怎樣也意想不到,只有這群國寶才知道的祕密:「你們看看,這些茅草都有空隙,都可以給阿公阿媽拿來藏私-房-錢!」

於是在導覽員生動的解說下,我們彷彿看到了都歷部落在過去70年的成長歲月。若沒有這些資深的部落耆老作為解說員,我們根本無從得知這麼多豐富的故事。

10月花東的太陽仍炎熱,都歷部落的傳統服飾相比其他阿美族部落,顯得特別華麗卻沉重。問穿著華服的ina,她是否會覺得辛苦悶熱呢?「雖然很重,但這就是我們的衣服啊!」接著ina興高采烈地繼續分享今年暑假時,接待參加天主教會台灣青年日的年輕訪客的寶貴經驗:「我們帶他們去海邊抓螃蟹,去殺豬,大家都玩得好開心!」

「這些都是我們阿美族平日的生活,可是沒想到對於外來的朋友來說,會這麼有趣!」文化即生活,生活即文化。都歷部落可愛的耆老們在分享他們的生活時,無形中也讓外來的朋友看到,族人身為阿美族人的文化與驕傲。

導覽不只是生活分享,更是文化傳承
都歷部落的阿美族人屬於馬蘭阿美族,就跟同樣來自馬蘭阿美族的歌手Suming一樣,無論男女的服飾都特別華麗,人們臉上也總是掛著陽光般的笑容。他們的身形也許不比其他族人高大,但在歷史上,都歷部落的族人卻是整個東海岸的阿美族部落中,唯一曾反抗過日本人,與日本人發生戰爭的部落,那就是著名的「麻荖漏事件」(Madawdaw)。

1911年,由於都歷的族人再也無法忍受日本人的欺壓,因此決定群起反抗日本人的統治。由於當時戰事發生在都歷部落附近的麻荖漏(Madawdaw,現成功鎮三民里),也因此這次的事件就被稱為「麻荖漏事件」。

當時帶頭反抗者包含都歷部落的頭目Asan及麻荖漏部落的頭目Lekal。雖然最後反抗未果,兩位頭目被日本人吊起而導致重傷,但也從此讓日本人不再小看個性溫和的阿美族人。

而當ina在為我們解說這些部落精采的歷史故事時,一旁有位高大英俊的混血年輕人,無可避免地吸引了眾人的目光。他是馬丁,阿美語名字是Asan,是位不折不扣的「美美」混血兒──美國人混阿美族!而馬丁的阿美語名字Asan,正是來自當年抗日的都歷部落頭目Asan。馬丁在德國出生,雙親來自美國與都歷部落的阿美族人,這樣的背景,讓他在眾阿美族人中顯得特別突出。但在之後的Pakerang(完事祭)裡,我們從族人與馬丁的互動中也不難看出,馬丁對於都歷部落的族人來說,確確實實流的是阿美族人的血,是位阿美族的孩子。

在未來,馬丁將和部落青年一起擔綱部落導覽的重責大任,因此也把握每一次ina為遊客導覽的機會,學習如何成為一位好的部落導覽員。
於是,部落導覽不只是文化的分享,更是文化的傳承。就像馬丁的族語名字一樣,都歷部落的故事,將會一代代傳下去。
為何要進行部落營造?

都歷部落從2006年開始的部落營造工作,除了找回部落的傳統技藝及故事以外,也同時要找回部落曾中斷數十年的祭典:海祭。海祭在都歷部落叫Pafafoi,是該部落特有的傳統祭儀,與一般大家熟知的阿美族「捕魚祭」(malialac或mikomoris)有所不同。都歷部落的海祭在每年4、5月舉行,透過向海神獻祭,以祈求族人討海生活的順遂。

只是要找回中斷已久的祭典,其困難之處,卻不只是追溯祭儀的傳統進行方式。由於都歷部落長期受外來宗教影響,許多耆老皆已改信基督教或天主教,因此年輕一輩的族人曾花了相當多的時間與耆老溝通。此外,海祭其中一項程序需出海獻雞給海神,因此也花了相當多時間與政府相關單位周旋。

經過重重關卡,回復傳統祭儀後,未來都歷部落將可結合海祭與他們目前正推動的膠筏體驗,加上部落美食饗宴,讓訪客來到部落後,從日常生活到年度祭儀中實際體驗到阿美族作為海洋民族的驕傲。於是這些族人努力進行部落營造,找回屬於都歷部落的傳統文化。這一切,都是為了什麼?
Ina在遊程結束前,笑著對我們說:「你們知道嗎?你們都看不出來,我才剛從乳癌中被天主救回來!」語畢,大家都安靜了。

「部落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都出去工作,去大城市做模版了。我們部落裡的老人,每天都很努力很努力地在教堂裡祈禱,希望在外面工作的年輕人可以平平安安的。對我來說,我在平地的生活已經夠了,隨時都可以回到天上去。可是我只希望部落的年輕人可以平平安安,祭典時,可以再一起回到部落唱歌跳舞。」

Ina沒說的,我繼續臆測。若部落營造能順利,部落導覽能順利推廣,那麼年輕人也許就願意回到部落,大家可以一起工作,一起Pakerang,一起海祭。於是,對都歷部落來說,部落營造的意義,就在於能讓部落的生命永續下去。
我在ina的話中找到了部落營造的答案。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8,320,85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