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 迄  族群 主題   
 
台灣立報    2013/09/12
口述傳統 擬列入無形文化資產
族群: 泰雅族   
主題: 文化慣習  
記者:李宜霖
地點: 全臺 全部  

為搶救珍貴的口述傳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12日啟動3年為期的「口述傳統文化資產普查計畫」,未來《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法,推動將口述傳統列入無形文化資產保護項目。
文資局特地邀請被列為文化資產保存者之一,84歲泰雅族耆老林明福(Watan Tanga)吟唱泰雅古謠,以及泰雅族阿棟.優帕斯、林恩成(Batu Watan)、達少瓦旦分享口述傳統文化。

強調文化多元與創造力
根據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說明,包含各種口頭表達的形式、表演藝術、風俗習慣、神話、禮儀、儀式、節慶、手工藝,和其他藝術、建築技術、自然的相關知識與實踐,展現了不同文化社群間彼此的平等、持續和相互尊重,強調的是文化多元和人類創造力。

文化資產局代理局長施國隆表示,保存文化遺產的世界趨勢,是從有形到無形,從物質到非物質的,隨著全球化、世界經濟鉅變,台灣非物質文化遺產慢慢凋零、衰落,必須積極搶救。
施國隆說,由文化部先進行全面性「口述傳統文化資產普查計畫」,普查完再交由各縣市政府進一步紀錄、調查口述傳統,提出詳細保存計畫,之後給與文化資產身分,推動傳統藝術傳習計畫,協助人間國寶傳承技藝。傳習計畫是以師徒制,藝師比照大學教授鐘點費,並且給予學習的藝生勞務津貼,之後分享成果,也協助教育推廣、國際交流、影音紀錄、專書出版。

讓泰雅古調持續吟唱
84歲泰雅族耆老林明福(Watan Tanga)與長老們現場接續吟唱泰雅古調,由阿棟.優帕斯說明意義,長老常常用這些祖訓教導孩子,也為下一代祈福。他說,泰雅族祖先一再叮嚀後代子孫,必須要傳衍,順著河川流域拓展新的領域,在茂密森林、湧流泉水下,祖先叮嚀族人守護永續生命的源頭,維護河川流域魚群發展,以及建立永久家園,維護祖先墳墓,接續祖先狼煙,繁衍子孫像竹子般長青,像雨後春筍般流傳下去,讓子孫持續看見溫暖的陽光,照射在祖先的土地上,永續生存、生命與靈魂,直到永遠。

▲泰雅族耆老林明福(Watan Tanga)吹奏口簧琴,持續傳承文化,讓傳統生生不息。(圖文/李宜霖)

達少瓦旦說,歌謠敘說著遷徙、發源地、名字、地理的歷史,一直流傳至今。祭典不只是吟唱,而是用述說的方式,口述祖先所說的話、歷史。林恩成(Batu Watan)表示,泰雅族的口述歷史保存非常重要,在跟時間賽跑,目前傳統歌謠幾乎都是老人在吟唱,會持續採集、學習,他也擔心如果保存速度不加快,歌謠會產生斷層、失落,他希望《文化資產保存法》能儘快修法,推動保存。

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暨傳統音樂系教授吳榮順認為,這些台灣特有口述傳統文化資產,是一種史詩吟唱,它不只是一種音樂,更記錄了人類的歷史,保存珍貴的人類智慧。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7,386,459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