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 迄  族群 主題   
 
台灣立報    2011/11/03
彩虹的故事:用紀綠詮釋原住民文化
記者:林文玲
地點: 全臺 全部  
編按: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委託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辦理的「2011年部落電影院」在本(11)月即將辦理8個部落放映場次,為讓大家更了解影片,將陸續邀請學者專家撰文介紹,歡迎大家一起到部落去看電影哦!

Bilin Yabu針對《彩虹的故事》的拍攝過程中與當時102歲的老Yaki(泰雅女性長者的稱呼)的互動,在2000年台博館的一次放映活動中,透露了與部落老人接觸的情形:「開始去時,她(指已過百歲的Yaki Yageh)也會比較排斥:『你來幹什麼?不要拍』。可是到最後我每次去那邊,她就會特別高興:『啊!你看,你又來跟我聊天』。每一次去跟她對話,她就會非常高興。因為在部落裡面,可以用母語跟她這樣對話的年輕人現在是很少了。」

拍攝可掌握詮釋權
Bilin(拍攝者)與一百多歲的Yaki(被拍攝者)之間的互動經歷了關係的演變,從不熟習到互動熱絡,其中相當重要的維繫媒介在於拍攝計畫所啟動的族語使用:「拍Yaki有3年多的時間,從不認識、到了解、到熟悉,我們之間的距離,隨著時間的增加,情感及默契愈來愈濃,到後來Yaki會不停地與我分享她過去的往事。」

Bilin Yabu表示開始從事影像紀錄,是為了詮釋原住民文化,在影像工作的過程中也認知到,攝影機作為「武器」與作為運動的「工具」,並且相信影片透過放映、討論,能夠讓觀者改變想法或對某一議題重啟思考。而影片能否改變觀者的想法、觀點,端看影片傳達了什麼。

Bilin Yabu認為影片「說服他人」的力道若來自於「被攝者」真諴、理性、感性的言論,將可能達到「改變」觀影者的目的。而真諴、理性、感性的言論,就必須把攝影機靠得很近。

述說者的真心
到底攝影機可以靠得多麼近,要談的重點對比令而說,「並不是真的要把機械放在被攝者有少公分的距離,而是攝影機到底可以拍到被攝者心裡真的想法為何,攝影機到底能拍到他們心靈深處有多深,可以談的有多廣,這才是真的『距離』所在」(2009TIEFF國際論壇的發言)。

導演Bilin在述說《彩虹的故事》的影片主題時,非常有意地將影片中每位Yaki的特點傳達給觀眾,其中有喜歡唱泰雅傳統歌謠的Yaki尤瑪。有部落中最會織布的瑪虹∙Bay(導演旁白:「聽瑪虹∙Bay說織布是紋面前一定要會的技術」)。

Yaki們的世界
還有100多歲Yageh,這位在影片中吹口簧琴的Yaki。泰雅傳統歌謠、織布文化、口簧琴與紋面的彩虹故事都是這些Yaki活過的泰雅文化,導演在講述「彩虹的故事」的同時,很具脈絡地透過每個Yaki的「專長」,將泰雅文化的傳統元素一併帶出,而這些文化元素是彼此緊密相關的。

而100多歲的Yaki Yageh傳授導演吹口簧琴一幕,因為導演拍片(攝影機器)引發了一次即興的場景畫面,這是一個讓觀眾投以無比注意力的場景(從幾次放映場合的觀眾反應可以知道),由導演對這個場景的剪接安排與觀影的效應來看,這個電影場面充滿了敘說能力、有它的意義指涉。

影片中「口簧琴吹奏」的場景,透露著Yaki Yageh與Bilin Yabu的互動關係,也帶出一個關於溝通與實在的問題,一種關於「幾乎沒辦法翻譯」的問題。「口簧琴的吹奏」在此可以視為一個關於「翻譯傳統」的譬喻,並能夠延伸它所具有的意涵。進一步來說,語言的喪失反而用影像來紀錄,有一點像用影像來補足某種語言上的再也不能(語境的不復存在,包括語言使用的場景、人、事、物的變遷)。

當代如何理解過去
Yaki吹不出聲音,但其實她懂得怎麼吹(是琴出了問題?);年輕人可能因為他有力氣硬是吹出聲音,可是卻不知道意思,所以其實他不知道怎麼吹。「口簧琴吹奏」的譬喻將不容易瞭解的事物,一下子變換成人們可以理解的說法傳播出去:既使我們不知道傳統難以傳承的困境,但是我們只要知道口簧琴的吹不出來,而年輕人能夠讓樂器發出聲音,但卻不解其意的情形,察覺「翻譯」傳統與說出「族語」深層意義的艱鉅。

部落老人也許很願意跟年輕小輩講講部落的傳說、族群的歷史以及自己的故事,但是老人歷經風霜的族語表達,那種層層套疊的記憶鎖碼,能夠經由講述而稍稍顯露它的跡痕嗎?而且即使講出來了也不知族中小輩將會聽到什麼?再現的問題或者翻譯的問題(它就一定是個翻譯過程),在此被突顯為一種不完全的翻譯或不可翻譯的狀態。

口簧琴有一點像紀錄片的機器,就是說原住民族群現在幾乎沒有了語言,就用另外一種科技來補足那個沒有辦法再抓到的東西(其實導演是藉由影片並運用旁白將《彩虹的故事》「說出來」),可是也一定補不到,因為已經是不同的媒介了。

翻譯失真 影像介入
但這也是一種「翻譯」,一種從語言到影像(以前沒有影像,不會用照像)。以前用口傳就是語言很重要,現在是用影像來進行傳承、溝通與延續;然後語言似乎變成從屬了,而機器就變得很重要。

「不可翻譯」的隱喻,傳達原住民刻寫文化身分的載體及其形式有所變化,所透露的訊息──一種原住民世代間的溝通與文化身份「傳承」之現代轉形與可能。

《彩虹的故事》整部影片最為動人與引人深思的片段,的確都出現在Bilin與一百多歲的Yaki之間的互動所顯現出來的特別質地。而這樣的互動情景由於貫穿在泰雅文化象徵上,譬如紋面、口簧琴、吟唱與彩虹傳說當中,所營造的意義效果,在彰顯Yaki是這部影片的靈魂人物的同時,也突顯了Yaki生/身為傳統泰雅族人的文化印記、精神向度與靈魂歸屬。

拍攝《彩虹的故事》的最後一年,當Bilin告訴Yaki要結束拍片的工作時,這位老Yaki很認真的說:「我死後的靈魂,會一直跟在你後面,但你是看不到我的,哈哈。」

如果說Bilin Yabu藉由影像的能力講述關於原住民文化的凋零與危機感,那麼我們或許可以進一步地闡釋,這部影片於攝製過程所觸發的局內人對於「文化」意義之組構或協商,透過老Yaki活過的泰雅傳統與承載的族群身影所傳遞的敘說力量,將在每一次的播放活動中,穿透螢/銀幕走向觀者,成為這部影片的靈魂所在。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副教授)

【影片小檔案】
片名:彩虹的故事
片長:53分鐘
導演:Bilin Yabu 比令亞布(泰雅族)
年份:1998年
簡介:泰雅族的傳說中,人死後會經由彩虹到達泰雅的天堂,而紋面是通往彩虹的唯一憑藉,此紀錄片是紀錄百歲紋面老人自己對紋面的看法,及呈現紋面老人山中平時的實際生活,再者年老的她們對己故的親人、對原鄉的思念、及對即將回到彩虹的心情故事。

【活動訊息】
用靈魂呼吸──2011年部落電影院
電影時間:100年11月12日至12月04日(共8場)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承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
協辦單位:台灣原鄉文創顧問有限公司、慈濟大學傳播學系
活動網站:http://film.atipc.org/
洽詢電話:049-2421167#110
特別企劃:單場全程參與並填寫問卷者可獲活動紀念T-shirt乙件
新聞網址:http://www.lihpao.com/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8,482,73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