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 迄  族群 主題   
 
中時電子報    2011/10/31
放眼世界族群文化 真誠電影人 根植台灣走向彩虹橋
記者:專訪籌備:黃奕瀠、何榮幸;執筆:黃奕瀠
地點: 全臺 全部  
《賽德克‧巴萊》在威尼斯首映後,國際媒體紛紛評論報導,《經濟學人》以「一部從原住民獵頭者觀點描述日本統治半世紀的電影, 儼然成為新的台灣之光」破題,盛讚這個「台灣首部以原住民為主體的主流電影」。儘管國名爭議和其他負面評論,讓這部電影未上映便蒙層灰,但導演魏德聖仍堅定帶著這部「立根於台灣」的電影走出去。接受中國時報團隊專訪時,他強調,台灣電影必須保持自己文化特 色,並認為「台灣最獨一無二的文化就是原住民,他們應該是國家的品牌。」

介紹自己 要知道自己從哪來

睽違國際三大影展多年,今年魏德聖帶著《賽德克‧巴萊》踏上威尼斯影展紅毯。記者會上,主要演員逐一自我介紹,每個人都以「我來自台灣」起頭,並介紹自己的出身地和族群。「每個人都應該要知道自己從哪裡來,並很自在地介紹自己。」魏德聖解釋《賽德克‧巴萊》最後以賽德克神話結束,便是希望傳遞這個訊息。因而,在他眼中,穿著族服到戲院觀看電影是這部電影帶來最美麗的風景。

堅持本色 不向市場迎合妥協
 
當權者真的不用擔心強調族群文化,會造成社會分裂,這只會讓 世界更多元、和諧。」魏德聖表示,「掩飾你的顏色、彰顯我的顏色 ,這不叫平衡。」從《海角七號》到《賽德克‧巴萊》乃至於完成劇 本的《台灣三部曲》,魏德聖都朝多族群方向創作,力陳他心中的多 色彩虹就是台灣之寶:「多族群文化是台灣的立根基礎。」

魏德聖常說,當導演不是他的心願,投入這麼多年的心血,只是希望完成心裡的故事。「導演並不是完全的創作者」,他認為,若目標只放在導演,便會迎合市場的需求,但若是創作者的身分,就會想辦法保護作品,為它辯護。

這也是魏德聖觀望前輩的眼光,他認為侯孝賢、李安、楊德昌等聞名國際的台灣導演擁有的武器,正是生命養成中深植的文化,這讓他們的作品特色鮮明。香港導演向大陸市場妥協,就為了成就導演的身分,但台灣導演卻堅持著自己的根,這是創作者最好的資產。

「誰真的知道觀眾喜歡什麼呢?」魏德聖輕輕反問。他認為,商業市場取決於行銷和宣傳,而非電影創作本身,因此,不應該為了市場而影響作品創作。

不改歷史 寧可放棄大陸資金

從《海角七號》到《賽德克‧巴萊》,魏德聖從未拒絕大陸市場的可能,《賽德克‧巴萊》甚至有了大陸資金加入的機會,但因投資者要求更改部分劇情,讓他們寧可放棄也不願更動歷史。「和大陸合作的最大挫折,就是要將自己的文化抹殺掉。」魏德聖承認大陸或許會成為東方好萊塢,但他們能主導潮流多久,也得看他們的格局有多大,「先別急著合作,我們應該要在保留自己文化特色的條件下去合。」他表示,台灣的多元文化和強大的創作力,都是優勢,不應輕言拋棄。

尤其電影扮演了化解的角色。「我們面對的歷史都是複雜,而且受到傷害的。」魏德聖表示,透過電影可以讓大陸人看到真正的台灣,「電影很坦白,讓你看到我們沒有袒護自己人,我們既然反省了,你們也要反省。我們不是像你們想像得這麼卑微。」《賽德克‧巴萊》受到大陸媒體排山倒海而來的批評時,他也以同樣的態度回應:「要了解才能和解。」

化解衝突 國際合作種子萌芽

在中國大陸,像《賽德克‧巴萊》這種製作規模的電影不少,但在台灣卻是首見,尤其製作團隊來自日韓等多個國家。當主持人王美玉詢問和這麼多國家專業人士一起合作有沒有發生文化衝突,魏德聖開玩笑回應,「日本美術團隊的龜毛,讓我終於瞭解為什麼八十年前會發生霧社事件。不過,也正因他們求好的個性,八十年後的今天成就了這部電影。」他也大力稱讚韓國的武術團隊「是兄弟」,「韓國電影這幾年也成為新興工業,因此韓國團隊都將電影視為作品一般全力以赴。」

魏德聖認為,盡管《賽德克‧巴萊》屬於商業片規模,但對台灣電影人來說卻是「實驗片」,這些技術工作台灣也都做得到,只是沒機會互相結合組織,因此,他希望這部電影能成為台灣電影工業體制的開端,而這些國際團隊的加入能夠協助形成上下游,甚至可以埋下種子而發芽。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8,491,006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