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 迄  族群 主題   
 
台灣立報    2011/10/11
音樂上山系列3:重啟傳統 世界原民高喊驕傲
記者:許純鳳新竹縣司馬庫斯報導
地點: 全臺 全部  
由於歷史政治的因素,原住民的土地遭到其他民族的入侵,進而被強迫同化,導致文化面臨失傳危機,也是全世界原住民共同面臨的困境。不過,越來越多的年輕原住民意識到文化式微的危機,期望透過傳統音樂、表演等藝術形式,復興並傳承文化。

拒絕被歧視
來自挪威薩米族的高普兄妹,從小學習薩米族的「吟唸」(Juoigan),高普(Inger Biret Gaup)解釋,薩米族的「吟唸」,區分為3個對象,訴說人的情感、大自然、動物,他們教導泰雅族小朋友「吟唸」的對象是熊與麋鹿。

薩米族的文化曾因外來民族入侵傳統居住地北歐半島,使得薩米族的宗教、語言,受到改變,一如台灣原住民。高普舉例,薩米族沒有家族名稱(the last name),但身分證上必須填上家族名稱,所以有些薩米族人就亂取一通,有位盲人將家族名稱取為blind,住在懸崖邊的人就取為edge(邊緣),荒謬可笑。同時,在當地薩米族常被歧視,因此有些薩米人隱藏自己的真正身分,利用挪威名過一生。不過,到了18、19世紀,民族主義興盛,薩米族的年輕人開始思考「為何我們要隱匿薩米人的身分?」於是,他們開始找回薩米族的傳統,包括語言、服飾、音樂,並以身為薩米人而驕傲,也讓薩米文化復興顯露一線曙光。高普說,儘管北歐仍有種族歧視的問題,相較於過往,薩米人的處境已經好很多了。

樂團登國際
居住在西伯利亞的圖瓦族,在成立圖瓦共和國之前的命運也很坎坷。圖瓦族先是受到大清帝國統治,後來在1944年納入蘇聯,統治者企圖以意識形態同化圖瓦人,要求他們學習俄語、演唱俄國國歌,所幸圖瓦族加入蘇聯的時間較晚,未受到嚴重的同化。1989年蘇聯解體之後,成立圖瓦共和國,歸屬於俄羅斯聯邦,圖瓦族的傳統文化也開始復甦,庫維辛(Albert Kuvezin)所屬的亞塔樂團,便是將圖瓦傳統的雙喉音、馬頭琴結合,成立亞塔樂團,受到全球樂迷的喜愛,去年曾登上歐洲世界音樂榜榜首。庫維辛笑說,圖瓦共和國盛行雙喉音,連年輕女生也輕易學會雙喉音,唱得和他一樣出色。

從小練膽量
來自北極圈格陵蘭的摩爾加(Kristian Mølggard)屬於因紐特族。摩爾加解釋,因紐特族原本仰賴狩獵維生,但現代化使得他們的居住地越來越先進,發展成大城市,導致因紐特族的傳統文化逐漸消失,他表演的面具舞一度失傳,幸好在1980年代,有個劇團透過田野調查,復興因紐特族傳統的面具舞,並融合進入表演中。

摩爾加解釋,面具舞有3種功用:在戲劇裡扮演丑角、訓練小孩的膽量,以及傳遞愛意。古代的因紐特族人教導小孩如何成為一名獵人,卻擔心小孩會被森林裡的野生動物驚嚇,於是族人利用面具舞扮演不同動物,模擬森林情境,培養小孩將來成為勇敢的獵人。

藉原音傳承
回到台灣原住民的例子來看,由於原住民受到嚴重漢化,近幾年政府才開始重視原民文化,另外,年輕的原住民也運用流行樂曲融入母語歌詞,傳承原住民文化。現年30歲,來自台東卡地步部落(知本)的卑南族歌手盧皆興,從事音樂工作10年,他從小在部落長大,說族語不難,但因為知本早先已經受到漢人影響,有些年輕人不大會說族語,他希望透過音樂的力量,融合卑南族與西洋音樂,傳承卑南族的語言和文化。
新聞網址:http://www.lihpao.com/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8,453,85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