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 迄  族群 主題   
 
原住民族電視台    2011/10/03
被遺忘的戰役:賽夏族「北埔事件」
記者:巴魯/Mayaw
地點: 全臺 全部  
牆上的彈孔是1907年客家人與賽夏族人拿著日本製式槍枝所擊發的痕跡,11月14日晚間槍聲作響,新竹北埔發生史上唯一一次客家人與賽夏族合作發起抵抗日本侵略的行動,由客家籍的蔡清琳所籌組的復中興聯合隊,打著反日復清的名義,徵詢賽夏族大隘大坪部落的頭目趙明政的同意,派出十名賽夏族人10人跟客家人一起抵抗日本政府。

賽夏族的頭目趙明政,獵人的眼睛炯炯有神,獵首戰績輝煌,胸前的六道刺文是勇士最高的象徵,但因無法再忍受日本長期高壓的統制,1907年的11月14日晚間,同意與客家人一起發動攻擊。

打仗需要各分遣所的武器,當時的攻擊路線從鵝公髻、一百端、長坪、大窩、大坑、三腳、加禮山,在北埔內大坪的隘勇線大奪取武器,次日攻向北埔支廳,擊斃日本官警及眷屬57人,事後11月22日台灣日日新報則大篇幅的報導北埔事件,震驚海外,戰爭無情,日本人在事後在事發地立了五子碑,紀念有五位幼童慘遭無辜殺害。

五子碑記載了當時日本人對北埔事件的痛心,1910年所設立的石碑到現在已經超過一百年,是北埔事件之後所剩的唯一古蹟,有心人甚至還在石碑旁擺放玩具告慰這五位死於事件的孩童。

研究北埔事件三十二年的楊鏡汀認為,客家籍的蔡清琳不滿日本人踐踏台灣人的尊嚴,身為日警的蔡清琳辭去警察職務開始籌劃抗日行動,但因為籌不出兵力,蔡清琳看準賽夏族人十二年來對日本人的仇恨情結,就偽稱清軍即將從廣州打回台灣,並向賽夏族人談起優渥的條件勸誘賽夏族人參與抗日,不過事發之後賽夏族人與蔡清琳的關係從戰友變敵人。

蔡清琳欺騙賽夏族頭目趙明政的謊言就此揭露,蔡清琳兵力不敵日軍警的實力,最後與蔡清琳合作抗日的賽夏族大頭目趙明政只好將蔡清琳當日本人的面斬首向日本人交待,客家族群不諒解趙明政的行為面對楊鏡汀的說法,賽夏族頭目趙明政的孫子趙正貴不以為然,並憑著祖父的口述還原當時的情況。

一百多年前,日本政府的軍警對賽夏族人採取懷柔政策,原本參與事件的十位應判死刑的賽夏族人逃過死劫,其餘的二十四位罰錢了事,就因為賽夏族對總督府而言有以夷制夷的利用價值,可牽制居住在新竹尖石鄉更深山的泰雅族霞喀羅群,因此對趙明政不予以追究,賽夏族生活領域就納入總督府直接管轄。

時代下的悲劇,客家族群肯定當年客家籍的蔡清琳為尊嚴而戰,賽夏族人則因為蔡清琳的謊言差點慘遭日警滅族否定蔡清琳的英雄地位,歷史的悲劇,讓不同族群產生難以撫平的傷口。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7,603,258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