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 迄  族群 主題   
 
台灣立報    2011/09/06
走入剝皮寮 窺探原民百年歷史
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
地點: 全臺 全部  
老照片留住吉光片羽,由畫面中人的後代傳述歷史,更讓一刻的凝視成為永恆。6日行政院原民會在剝皮寮歷史街區舉辦「台灣原住民族一百年影像暨史料特展」,並頒發「原影重現」說故事比賽獎項。

由原民會、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辦理的部落老照片說故事徵文「原影重現」,參賽者拿出家族珍藏的老照片,用文字記述當年歷史。

獲得第一名的賽德克族田貴實說,他所提供的照片「我與紋面祖母」是家人們合照,祖母是當時少數仍有紋面的賽德克族女性。

田貴實說,從清朝、日據時代到國民政府,原住民族的紋身文化一直受到外來政權的打壓以及污名。以賽德克族為例,早期族人能有狩獵與織布技巧者才有紋面資格,族人也以紋面為美。但漢人、日本人觀點中的紋面與刺青,則是古代刑罰或者黑道份子才會有的圖案。

族人被統治之後,不單是紋面,各種文化逐漸消失在強勢族群的「融合」中。「祖母生前害怕漢人異樣眼光,生病不敢就醫。」田貴實說,政府應多關注、保存即將消逝的各族文化。

卑南族的阿民‧法拉那度提供了「歡送賀石神父」照片,照片拍攝時他只有7歲。阿民‧法拉那度說,記得賀石神父會說族語,協助建立了部落的醫院,也教導孩子們念書。後來因為車禍受傷,才回到瑞士去治療。

排灣族陳孟君說,「時代的助產-Vuvu的接生工作」照片中護士是她祖母。祖母1930年出生,18歲時因政府需要培訓衛生所助產士,祖母被鄉長推薦得以受訓成為助產士。當年不但要滿鄉跑、替婦女接生,也負擔注射疫苗工作,在女醫生缺乏的年代,是部落女性不可或缺的好幫手。

「台灣原住民族一百年影像暨史料特展」地點在台北市剝皮寮歷史街區,除了部落百年老照片徵展外,還有從1895年到近代的原住民族各階段身影。包括日本學者留下的田野調查紀錄、原住民在光復後的政治參與、主體性的覺醒、部落族人對國家工程建設的貢獻等。現場也有電影《賽德克‧巴萊》美術指導邱若龍為電影製作所繪的手稿展出。

展覽時間自即日起到10月25日,每周六在特展間有專題演講,主講人包括孫大川、胡台麗、馬躍‧比吼、蔡政良、虞戡平。
新聞網址:http://www.lihpao.com/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8,468,489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