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 迄  族群 主題   
 
台灣立報    2011/05/02
勞動的邦查系列18:消失的會所 不變的邦查
記者:李宜霖
地點: 全臺 全部  
50多歲的邦查耆老(Pangcah)Sawmah離開花蓮的原鄉,前往台北求生,但他從未遺忘過去的傳統。Sawmah回顧過去,堅定地傳承邦查文化。

邦查的年齡階級制度長幼有序,長輩為每個年齡階級取名字,名字包含著傳統的意義,Sawmah這一階以刀子命名,代表很會使用刀砍竹、劍筍,以及打獵等。

Sawmah記得小時候有茅草搭蓋的小木屋,是年輕人專屬的聚會所,青年每天傍晚要報到,大家聚集在一起烤火。每個人輪流唱歌,展現各自的能力給前輩聽;不會唱歌的,會遭受懲罰。

帶頭的青年之父為了訓練青年的膽量,會將米酒擺在墳墓中間,要求青年在三更半夜尋找。以前墳墓撿骨後,坑洞高低不平,都沒有填土,一不小心,就會掉下去。青年們一個個地勇敢地在荒煙漫草的黑夜裡探尋。

在聚會所裡,前輩就像是家人般,會跟青年們聊天,分享未來的夢想,一直聊到疲累才解散,大家各自回家睡覺。豐年祭前,青年也會聚集在一塊兒,討論準備事宜及分配工作。

隨著年輕人一個個離開,前往台北求生,沒有人運作、指揮會所制度,大約在Sawmah15歲時制度已經消失,會所也打掉,不復存在。

每年8月豐年祭前,青年們會去山上砍竹子,做好瞭望臺、牌樓。過去豐年祭前天晚上,會有耆老吟唱古調,領著青年,拜訪每家戶,通知豐年祭的到來;每家戶也會準備食物地瓜、糯米團、米酒等,迎接到訪的年輕人們。Sawmah說,一旦會唱歌的老人家過世,就沒有人帶頭,傳統會慢慢消逝。

嚴格的青年訓練
過去豐年祭有3天,第一天先去抓魚。最小的年齡階級負責先去山上採大片葉子,大約有30幾個年輕人,每個人身上都帶著刀。

採集完葉子,青年在河中擺好幾粒石頭,將水檔起來。不會游泳的會被打,管理非常嚴格。青年將大片葉子擺在石頭外面,放入老人家製做的大型竹簍,等到水乾涸,魚群慢慢地全部進入竹簍,由幾個年輕人負責扛回部落。

為了挑選最厲害、勇敢的青年做女婿,前輩故意的刁難,將平常斜揹的情人袋留在河邊擋水處。前輩趁著大家快走到部落,吆喝說:「年輕人阿!我忘記了,我的情人袋在後面,掉在擋水的地方,誰拿到就是我的女婿。」大家急忙往回奔跑,跑得非常累,還要互相搶奪。

婦女準備糯米飯、地瓜葉等食物,尤其是疊的非常厚、白白嫩嫩的鹹豬肉,吃也吃不完,婦女還會比賽誰做的比較好。部落耆老們會稱讚年輕人很會抓魚、擋魚,扛回來的魚,按照年齡分食。長老怕噎到,先挑較沒有骨頭的小魚吃。等到長輩們吃完,年輕人最後吃,剩餘的魚還會帶回家中。長輩還沒有吃得過癮,青年還要繼續去抓,甚至隔天換到另外一條河道去抓。

晚上的青年活動持續進行,每個年輕人起身用母語介紹自己的名字、父母,也會說喜歡哪家的女兒。對方家裡的父母就會提問「你真的喜歡我們家女兒嗎?」等直接的問題,還會要求唱一首歌給全部落聽,青年快樂地吟唱邦查的歌,全部落的人為他拍手。一旦不會唱歌的,就罰喝米酒。有女兒的族人,藉著這個機會,挑選自己的女婿。

花蓮觀音部落之前沒有正式的豐年祭場地,借用部落旁的公路局土地,上面種植很多老樟樹。過去玉里到花蓮的接班車沒有地方放,白色的金馬號公車會停在這裡。公路局負責掃、修馬路,及種樹的工人也都住在宿舍。

後來,部落經過族人的努力,將樟樹旁的土地,從原本的砂石路,直到用水泥鋪路,慢慢搭建起一個屬於部落的會場。過往的青年聚會所雖然已消失,但邦查仍堅持不變的傳統,每年持續傳承文化。
新聞網址:http://www.lihpao.com/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8,244,639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