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 迄  族群 主題   
 
台灣立報    2011/04/19
勞動的邦查系列10:邦查耆老 回憶傳統消亡歷程
記者:李宜霖
地點: 全臺 全部  
邦查(Pangcah)耆老烏來,原鄉在台東樟原部落,深受傳統年齡階級的訓練,他回顧過去青年待在聚會所的制度及沒落,以及傳統祭師隨著教會系統的進駐,而消失不見的原因。

台東樟原部落(Koladot)有多元族群,包括邦查、外省、葛瑪蘭族、客家、閩南、布農族、太魯閣族。樟原北邊是邦查,中間是葛瑪蘭,南邊是客家、閩南,布農族慢慢遷往樟原的深山裡。

外省人在樟原沒有土地,幾乎都住在山上,開墾種植生薑、香蕉等。烏來小時候自在地放牛,但小牛偷吃外省人種的地瓜葉,馬上被罰款。由於家裡沒有錢,只能以米代金,罰了好幾斗米。

嚴格的年齡階級訓練

烏來國小6年級、大約12歲被抓去進入年齡階級。小朋友很怕受到訓練,時常逃跑,但逃過今年,明年還是會被抓進去。

以前青年很少待在家裡,大部分時間都在聚會所,年長的人會所旁製作手工藝品。青年之父訓練青年,管理階層的一切活動,非常嚴格。青年一定要聽從年紀大的話,不聽話會被責打,青年之父用植物咬人狗打,打了以後皮膚會非常癢。

青年白天自由活動,晚上8點在聚會所集合,一同睡在聚會所。睡覺時,還會訓練警覺性,將繩索綁在在腳趾,與另外一個人的腳趾纏在一起,一旦睡太熟,沒有發覺,起床才驚覺被綁,馬上會被處罰。

青年在聚會所裡練習歌舞、互相練習搏鬥。為了訓練青年的膽量,會在白天藏東西,晚上要求青年去墳墓尋找試膽。以前沒有麥克風、擴大器,青年必須輪流練習大聲喊話,發佈訊息讓社區知道。青年負責守護部落,防止外村的人騷擾部落婦女。

青年待在聚會所的制度,在烏來這一代之後就消失了,因為隨著國民教育的普及,青年改留在家裡進修。

部落7月割稻收成完,為了答謝祖靈給予的豐收,開始豐年祭。以前豐年祭長達一個星期,年輕人會先上山採竹子佈置廣場跟大門。第一天每戶煮糯米飯,準備好食物,婦女負責煮好菜飯給青年吃。接下來連續幾天,社區從老到幼,圍成三大圈,穿著傳統服跳舞,從早到晚跳舞。

豐年祭期間,青年必須乘竹筏抓魚,抓好的魚由長而幼,依著年齡階層分食,長輩還沒吃飽起身,青年就不能離開,必須等著吃剩下的魚,一層一層往下分,最小的階級只分得到一條魚。

烏來還沒讀幼稚園時,部落還有祭師。豐年祭時祭師負責祭祀,年輕人圍著跳舞。祭師會治病、驅邪,烏來的養母曾被祭師治療過,祭師發覺有果實留在養母體內干擾生活,引起生病。祭師用手慢慢揉皮膚,就剝出一個東西出來,使得養母痊癒。祭師還會在自家種植的農作物前禱念,只有有人偷採,手便不能動。當西方教會引入部落後,族人改成敬拜耶穌,把祭師當作邪靈,祭師傳統就慢慢消失了。

為了生計,青年北上求生,社區青年一個介紹一個,有的從事志願役,進入軍中,慢慢地幾乎所有人都離開部落。15歲時烏來也偷偷摸摸地跑上台北,雖然每年還是會回部落參與豐年祭,但是現代的巨輪逐漸迫使邦查在都會中與生存搏鬥,傳統遺留在斷層的記憶,族人仍掙扎重返文化的根源。
新聞網址:http://www.lihpao.com/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8,267,80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