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 迄  族群 主題   
 
台灣立報    2011/02/16
山林小小學系列4:主流教育 捻熄文化之火
記者:呂苡榕屏東報導
地點: 全臺 全部  
由城鄉基金會主辦的「山林小小學」冬令營,除了邀請部落耆老擔任講師,為小朋友介紹部落文化以外,也邀請部落青年一同進行工作坊,討論彼此對於部落未來的想像。活動期間基金會也邀請「司馬庫斯的吶喊」導演許沛晴分享她在司馬庫斯的見聞。

司馬庫司位於新竹縣尖石鄉,海拔1500公尺的高山上,因為地理位置偏遠,一直到14年前才通電,因此過去總被稱為「黑暗部落」。過去司馬庫斯的小孩為了上學,必須翻山越嶺走了三個小時的路程,到達對面山頭的新光國小念書。

關乎學習機會的評鑑
一直到2003年,在部落頭目、長老及全體族人的積極爭取下,新竹縣政府允諾在當地設置新光國小司馬庫斯實驗分班。

不過實驗分班每年必須接受評鑑,一旦評鑑不通過,恐將面臨停辦命運。「司馬庫斯的吶喊」紀錄下部落為了迎接每年一次的評鑑,幾乎全村卯足全力開會、預演,只盼望為部落留下一座小學。

由於是實驗分班,小學裡有許多和部落文化相關的特殊課程,許沛晴說,例如當地的美術課,就會加入「木雕」之類的課程,但是因為常態課程與特殊課程之間難免有所矛盾,師資也是另一個問題。因此影片中,出現不少評鑑委員質疑課程的畫面。

部落團結對抗政府

評鑑委員認為,國民教育必須培養學生競爭力,但對於部落來說,安全、開心的學習環境才是首要考量。許沛晴表示,因為部落相當團結,而且對於教育有一定的堅持,因此敢對抗縣政府。除了國民教育,司馬庫斯也在竹東地區租了一棟房子,給外出念高中的小孩居住,因為部落擔心孩子在外容易學壞。

另外司馬庫斯也堅持下山的小孩仍必須每週回部落與族人一起工作,維繫和部落的關係。

主流下的部落教育

目前因為有基金會介入協助,所以實驗分班的硬體設備無虞,而師資方面則有四名教師在當地任教,雖然還是得每年接受評鑑,但是司馬庫斯在既有體制下,仍然為自己的部落教育撐出一個空間。

雖然部落教育可以成為維持文化的支點,但是不少族人也擔心小朋友「競爭力」的問題,許多家長仍然選擇讓小孩一放學就去補習。

活動中擔任志工、同樣也是瑪家部落族人的哲豪說,在他小時候,家人就不斷要他去念書,因此他與部落交流的時間很少。主流教育體制底下,部落的學習反而成為競爭力的絆腳石。

文化保存急需努力

好茶部落族人敏男也憂心,禮納里畢竟離山下很近,小孩子離開部落變得容易,文化保存反而很難繼續。「雖然我們這裡的文化環境不錯,但是文化保存工作卻做得很差。」

在山林小小學冬令營中擔任志工的培麟則質疑,影片中的評鑑委員不斷強調「競爭力」,但為什麼部落文化不能成為一個小孩的「競爭力」?許沛晴也認為,教育內容的多元已是未來趨勢。

以司馬庫斯為例,由於部落採共產制,不但小孩一起養育,經營的民宿也是利益均分,每年司馬庫斯都會受邀前往各地演講,分享他們的部落經驗。

或許部落無法培養資訊人才,也沒有好的第二外語教學環境,但如何讓各種知識融合在教學現場,加強在地化以因應全球化,才有可能創造真正的競爭力。
新聞網址:http://www.lihpao.com/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7,928,607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