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 迄  族群 主題   
 
台灣立報    2010/12/08
原住民婦女 從雙重弱勢中起身
記者:呂淑姮
地點: 全臺 全部  
台灣教授協會於日前在台大舉辦一場「反思台灣社會變遷與何去何從」的學術研討會,從解嚴後的20年看到今日與未來的社會發展。在婦運與原運部分,邀請現已退休的前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李元貞、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教授謝若蘭、排灣族作家利格拉勒‧阿烏到場與談。

謝若蘭提到,原住民運動和台灣社運的走向與發展時間點差不多,這與當時的社會氛圍有關。但是若要談到婦運和原運的關係,原住民婦女的聲音是被歸類在「婦運」而非原住民運動中:「原住民婦女面對的是族群和性別的雙重弱勢。」

謝若蘭說,未來的原住民運動或者是原住民婦女運動,應該要結合多種力量接近主流社會,別讓主流對弱勢聲音聽而不聞、視而不見。她也提到,東華成立了東台灣第一個同志社團,在學校裡又漸漸可以看見、找到當初社會運動者的精神,是令老師感到相當可喜之事。

李元貞說,因前期婦運累積了許多能量,使得90年代之後的校園中,性別意識與運動開始蓬勃發展,許多女性也積極地在政壇嶄露頭角,對於女性福利與政策會產生重大影響。

但在同志議題方面,李元貞認為,泛綠人士對於同志族群認識不夠,「這是一個不只兩性的年代,性別是人為的。」跟不上潮流的人不能因自己的無知打壓他人。

再提到未來的台灣社會,李元貞引用台大教授劉毓秀的話:「如果台灣婦女生育率持續降低,40年後,台灣人口將有4成是老人。」李元貞說,目前只看托育托老政策還不夠,要把眼光放遠,因為性別問題不只是「女人」的問題,更是全國的問題,如果不解決,台灣沒有未來。

排灣族作家利格拉勒‧阿烏說,原運早期訴求重點清楚,例如還我土地、還我姓氏、反雛妓運動;當時年輕學生參與的力量相當足夠,也有運用文字傳播。但在進入兩千年後,原住民運動力度轉弱:「看不到原住民年輕人,他們都哪去了?」

烏阿說,原運沒辦法傳承,有一部分和台灣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台灣教育以漢人為主體,教原住民學生也當個漢人,幾乎徹底抹煞原民學生思考自我族群主體性的機會。

但在近年來兩次巨大天災921、莫拉克之後,阿烏說,她逐漸看見部落女性的力量,不再是跟著原運或者婦運走,而是自己團結起來,大聲說出在地部落究竟需要什麼:「但也碰到非常多的挫折。」

部落女性參與公共事務,不只在部落裡和族人之間合作,也要和部落外的人連繫溝通。阿烏說,剛開始部落婦女不曉得如何表達,也不知道如何讓山下那些漢人婦女或男性們理解:「我們是不一樣的女人,我們是不一樣的族群。」

阿烏認為,這是早期部落婦女會被原運與婦運邊緣化、托育托老都擺在部落政治議題之後的原因之一。她說,令人高興的是,原住民婦女運動已經逐漸走出自己的路,發展出清楚的訴求。

三位與談人都認為,性別和族群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是無法完全切割分離的,例如偏遠農村女性所需要的政府照顧,就和都會區漢人婦女、或者原住民部落婦女都不一樣。在這落差之間,國家政策如何做最好的全觀和協調?年輕世代有沒有參與的熱情?「學長姐」們是否有傳承的意願?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
新聞網址:http://www.lihpao.com/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7,956,18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