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 迄  族群 主題   
 
中時電子報    2010/11/17
《我有話說》為部落「領導」正名
記者:范智明/北市/助理教授
地點: 全臺 全部  
近日教育部國語辭典「頭目」一詞引起原住民抗議,認為教育部應立即改正定義,筆者有不同看法。

民國八十年代,「山地同胞」一詞被少數民族認為不當,達悟族、卑南族、阿美族大多不住山上,倒是離海近得多;更重要的是,由於漢人沙文主義的岐視,「山胞」一詞,已由中性的地理描述詞,轉變為如同「蠻夷戎狄番」的潛在意義;該事件更深一層的意涵,則是「讓被漢人欺凌了三百多年的台灣最早主人,自己決定要叫什麼名字」。大勢所趨下,漢人越俎代庖想像的「先住民」、「早住民」名詞, 統統打入冷宮,造就了現今的「原住民」。

九十年代,有位原住民學童,聽祖父說過去族人在臉上刺青是光榮象徵。女性需會織布持家,男性需能打獵殺敵,才能刺青。有一天,該學童看到官方介紹泰雅族刺青的文宣,一旁說明寫著「泰雅族的黥面」,由於「黥」字沒教過,一查字典後發現是「中國古代的五刑之一,表示羞辱」,便引起軒然大波。之後,眾人便捨黥面用紋面,皆大歡喜。

回到此次主角:頭目。據教育部及相關字典文獻的解釋,頭目在中文原本就有些許貶意。卡通科學小飛俠,那些小嘍囉開口閉口的也正是「大頭目」。近代原住民使用中文「頭目」一詞,最多數十年。如果要以此追究教育部國語辭典失職,甚至要求改辭典,倒是喧賓奪主。或許該檢討的是當初把「酋長」、「頭目」這些貶意詞,拿來形容原住民族部落領導者,其背後的漢民族中心主義,抑或當初族人使用 前忘了詳查字典。

原住民朋友也先別急著生氣,既然這個字眼自古便有貶意,不妨集思廣益,如同當初的「原住民」與「紋面」的正名般,替部落裡的「領導」,想個榮耀又好聽的名字吧!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8,491,25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