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 迄  族群 主題   
 
台灣立報    2010/08/01
從生蕃到原住民 正名路漫長
記者:【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
地點: 全臺 全部  
翻開月曆,屬於漢人的節日很多,中秋、端午、過年,還有慎終追遠的清明節。但是一同生活在台灣的族群,並非只有漢族,還有原住民族。雖然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屬於原住民族的國定假日,但每年的8月1日是屬於原住民族的「原住民族日」。

行政院原民會主委孫大川說,「原住民族日」是源自多年來的原住民族正名運動。回顧台灣近代歷史,原住民被賦予許多帶有歧視意涵的稱呼,例如自清朝時期以來的「生蕃」、「熟蕃」、「傀儡蕃」,或者用「蕃仔」來比喻不講道理、知識水準低落的人,都是種族偏見的顯現。

清朝之後的日據時代、國民政府,稱原住民族為蕃人、高砂、山地同胞,這也是一種統治政權排外、而且明顯劃分階級的用語。

民國7、80年代開始,原住民走上街頭抗議,要求正名,要政府停止使用帶有歧視字眼的山胞稱呼原住民族,民國83年8月1日總統令公布憲法增修條文,改「山胞」稱「原住民」;並於86年4次修憲時確定原住民的民族主權性質,改稱為「原住民族」。

不用山胞舊名
孫大川也提到,希望藉由原住民族日,讓台灣各族群能分享屬於原住民的節日:「目前還沒有到國定紀念日的層次。」他也說,原住民既然已經正名,不再用山胞這個舊稱呼,如果有發現各地風景區上的標示(例如老照片圖說)上面仍然使用「山胞」稱呼原住民族,希望能夠和景區單位強調改名。

原民會也將8月1日當作原住民族的節慶來慶祝,原民會表示,原住民族日不為台灣獨有,聯合國在1994年通過決議,將8月9日定為世界原住民族國際日。加拿大的原住民族日為6月21日;主要分布在芬蘭、瑞典及挪威的薩米族,則定每年2月6日為「薩米民族日」。

原民會今年舉辦活動,帶領14族的學生與家長一同參訪台北市,行程包括故宮、順益博物館,1日到總統府參觀,拜訪副總統蕭萬長。

帶孩子認識族群
來自南投信義鄉豐丘社區的布農族父親乎南‧笛伴說,這次帶女兒來參加活動,希望能讓孩子對布農文化有更深的體會。原本在清大教體育的乎南‧笛伴,本身曾經有過拍攝布農族紀錄片的經歷:「片名是《布農祖先的腳印》,拍攝部落裡的傳統文化。」

只會講布農族語的老人家,可以做出美麗的傳統手工衣物;為了因應8月1日原住民族日,14族都穿上傳統服飾,乎南‧笛伴和女兒也是。

但是,乎南‧笛伴說,以前老人家做的衣服比現在成衣廠的衣服,手工和衣料要細膩太多,除了還在世的部落耆老會這些手藝之外,想要看到真正精美的文物,只能帶著女兒到博物館去參觀了。

「很多部落裡的小孩也不會講族語,沒辦法和長輩溝通。」乎南‧笛伴希望,藉由各式文化活動,重新喚起年輕世代對本身族群的認同感。
新聞網址:http://www.lihpao.com/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8,131,120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