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 迄  族群 主題   
 
台灣立報    2010/07/28
部落新聞眼:部落小記者,傳播大推手
記者:林福岳
地點: 全臺 全部  
阿美族部落的豐年祭到了,各個年齡階層的人都在忙碌著祭典的進行,也謹慎地按照階層身分該有的工作盡自己的本分。這時有幾位年齡連最低階年齡階級都不到的國小學童,怯生生地拿著數位相機,從各個角度捕捉祭典進行的畫面和聲音。突然,主其事的大人們吆喝一聲:「小記者,過來這裡。這個畫面很重要,要拍進去哦!」

這是去年花蓮玉里福音(Lohok)部落,所發生的真實故事。從2007年4月開始,4位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的研究生,志願進入福音部落,和當地松浦國小合作,培訓一群10到14歲的小朋友,教導他們如何進行採訪工作,並規定一定要用族語去訪問。

利用學校電腦教室的設備製作成廣播節目,放在網路上供大家點進去收聽。他們這個計畫取名叫做「村長麥克風」,用意其實是嘗試將傳播科技帶進部落中,看看會不會豐富部落既有的傳播方式。

剛開始的時候,大人搞不清楚這些小孩到底要做什麼,但是很清楚的想法是:這些孩子的族語怎麼講得那麼糟糕?這才開始驚覺,部落已經很久沒有將族語的使用和傳承當成一件重要的事情,以致於小朋友這一代都幾乎喪失族語使用的能力,這時他們開始思考,是不是要好好教導這些孩子講自己的族語。

另外一個值得一提的故事是,為了讓沒有能力上網的叔叔、伯伯、阿姨、嬸嬸、阿公、阿嬤們,都有機會可以聽到他們的節目,特別去請問村長可不可以借用村子裡的公共播音系統,也就是一般說的「大聲公」,來播放節目?

孰料村長立即反應是:怎麼可以這樣做?原來在村長和村民的認知中,唯有村長可以掌握這個播音系統的使用權,要有足夠份量的事情和人物,才有資格透過這套系統來發聲。原來,大聲公已然成為一種權力的象徵。

不過幾經商量之後,村長還是開放讓他們做了一次的試驗,家長們從大聲公裡聽到自己小孩的聲音和他們製作的節目,心中充滿了疑惑和好奇: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去年的豐年祭,這些志工給孩子們分派了一個艱鉅的任務,要他們擔任「部落小記者」,將豐年祭發生的種種,以他們的角度和觀點紀錄下來,製作成廣播節目,放在網路上。

這些孩子們掛著寫有「部落小記者」的名牌,拿著數位相機在祭典的會場穿梭,拍攝的畫面高度都差不多都在大人的腰部到胸口的位置,卻見到平常報導不容易出現的角度。大人們意識到他們的存在,也開始認可他們的工作和角色,他們已經為部落展開了一種新的傳播管道和模式。

「部落傳播」這個概念,在傳播學術界還是一個嶄新而無人觸及的領域。「村長麥克風」的發起人之一高曉佩,最近剛完成她的的碩士論文,便已經大膽地將這個概念提出來,或許還不夠精確和成熟,可是部落的存在,本身就是經由傳播過程所形成的,傳播時時刻刻都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這個概念,將會引發我們十分寬闊的認識和想像。

(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新聞網址:http://www.lihpao.com/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8,134,628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