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 迄  族群 主題   
 
台灣立報    2010/07/26
練習發聲 書寫原民重建觀點
記者:呂淑姮
地點: 全臺 全部  
唱歌之前,要拉開嗓子做發聲練習;在表達意見的同時,也要不斷地為自己、為親朋好友做「發聲練習」,為的是要清楚向外界傳遞正確訊息。

至善社福基金會最近發行了一本筆記書《愛的發聲練習》,內容書寫包括嘉義阿里山鄉、高雄縣桃源鄉勤和村、高雄縣那瑪夏鄉達卡努瓦村、屏東縣三地門鄉大社部落及霧台達巴里蘭5個地區原鄉重建工作者,從去年莫拉克風災至今重建的心路歷程。

至善基金會執行長洪智杰說,重建分成許多面向,包括文化產業重建、經濟重建、生活重建、環境生態保育等。期間最重要的,莫過於人與人的溝通。部落內部的溝通,以及部落和政府部門或NGO團體的協調,對受災族人來說是一件需要時間適應學習的事。

社工在重建中扮演的角色,是將部落裡的需求和想法,轉化成實際可行的計畫,再去結合政府資源,使需要幫助的人能夠獲得適切的協助。

社工盡陪伴之責

洪智杰舉例,在重建議題中,爭議最大且造成族群分裂的,莫過於永久屋問題。在勤和村中,有人希望要原地重建、有的人選擇住在永久屋、有的人則盼望整村遷村,當三方都試圖說服對方,社工就要儘量細膩處理,盡到陪伴之責。

「政府希望的是把問題簡單化。」洪智杰說,官方希望一個村或一個部落,只要給一個明確的答案,這樣處理重建議題的手法不夠周延。

至善基金會霧台區社工羅紀彥說,社工會先和在地工作者合作,看看當地需要哪些服務,再從外界拉資源到部落裡:「最重要也最困難的是,要學會和部落族人相處,而非把重點放在『我要做哪些事』。」

羅紀彥認為,8月8日之前,似乎不只政府,連許多民間團體都在「趕進度」,為的是要交出一張工作成績單展示,告訴全國人民他們真的有在做事。但是受災的原住民要的並非成績單或者報告表,而是可以平起平坐的討論空間。

憂資源撤離 原民禁聲

但是在羅紀彥的社工服務過程中也發現,部分原住民族人對於權威、官方、階級有著根深蒂固的服從觀念,就算感覺某些政策或說法好像怪怪的,卻會因為對階級制度的順服而將疑慮放在心裡,或者是擔心一旦提出反對意見,資源會被撤離,難以脫離災難困境。

擔心資源被撤離,等於同時將尊嚴和文化的掌控權力交付在他人手中。羅紀彥說,即使外界有不少聲音認為慈濟在重建區的做法太過霸道,用慈濟色彩抹滅原住民文化本色,但是當質疑涉及本身居住權益時,居民又會因為擔心種種問題,而不願意多發表意見甚至否認問題存在。

當災難發生時,社會愛心善款大量湧向慈善團體,人民賦予慈善團體使用善款的權力,卻沒有監督使用善款的方式;一年來也不斷聽到各界對於慈善團體使用經費方式的質疑。包括缺少文化連結、缺乏對等溝通、慈善霸權等批判,卻始終不見慈善團體的回應或改善,顯然自我感覺過度良好。

羅紀彥說,碰到重大災難的原住民族人,很需要時間空間去思考到底未來該怎麼做。但是這一年來,大家走得很辛苦,政府和擁有豐富資源、經驗的民間團體沒有給太多的思考空間;期盼這次《愛的發聲練習》筆記書,寫下一些心得感想,真正從原住民族角度出發,讓社會大眾看到受災民眾的觀點。
新聞網址:http://www.lihpao.com/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8,445,660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