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 迄  族群 主題   
 
台灣立報    2010/05/19
部落新聞眼:一種溫暖的聲音
記者:林福岳/東華大學語傳系助理教授
地點: 全臺 全部  
請問現在哪裡可以收聽得到專屬原住民的廣播電台或頻道?



說起來並不多,不過倒也不是沒有,像我所在的花蓮,前年起出現了個蓮友廣播電台,整天都以阿美語和太魯閣語為主來播放節目,當然也穿插著國語,為花蓮地區的原住民族人服務,現在已經是我鎖定的常用頻道之一了。其他還有歷史最悠久的蘭嶼廣播電台,在蘭嶼以達悟語服務已達12年之久,仍然承繼著當初設置的使命。



近年來,屏東地區的高屏溪電台、台東地區的東民廣播電台,加上台北電台的喔海洋頻道,都是後起幾個以原住民為主要對象的廣播頻道,默默在台灣的某個角落為少數但是亟需資訊的族人們,提供帶著某種帶有溫暖訊息的傳播服務。



乍看以上的廣播電台頻道,會覺得不少;但是對於分散各地而需要傳播服務的原住民而言,其實仍然是不夠的,尤其是族語節目的服務,節目數量和播出時數都十分有限,大部分常用族語的群眾,是沒有機會在台灣的天空找到屬於自己族群的聲音。



廣播媒體對於很多民眾而言,往往有著特殊的定位和情感。上個世紀1920年代電視剛剛出現的時候,有人就預言說廣播即將走入歷史。結果將近一個世紀過去了,廣播節目仍然持續送地播送著,而且從家庭走入職場、汽車、網路、手機等等各種不同的媒介。理由是,廣播是唯一我們可以一邊做其他的事情、一邊使用的傳播媒介,它不必佔有我們所有的注意力,又能達到傳播的效果。而且機動性高、時效性強、成本相對而言較低,這些都是廣播得以繼續存活的理由。



以台灣原住民的生活環境和工作型態來說,所居住的地區多半處於所謂的偏遠之地,工作的性質又以基層勞動者居多,最容易接近使用的傳播媒介,其實就是廣播節目,他們可以一邊工作、一邊收聽,如果可以有自己語言的節目,那麼會更為直接、親切而有效。比起一個電視台,或是以中文為主的文字媒介,廣播更為貼近原住民的日常生活,更能承載訊息,也更容易建立情感和認同。



比起一個原住民族電視台一年3億多的預算,去推廣和扶植原住民的廣播電台或頻道,甚至只是補助節目製播,相對來說成本會少很多很多,但是成效可能會很大。台灣過去有過一段時間,原民會有一些計畫是用以補助以原住民服務為主的廣播節目製作,但多半是委製節目或是被動地接受申請,缺乏積極主動的精神。熟稔廣播製作或是經常收聽廣播的聽眾都會知道,收聽會養成習慣的,一旦習慣了某個節目或是某個頻道,廣播就不僅僅是廣播,而是可以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像朋友之間有著親密的互動和依賴關係。



台灣的原住民傳播政策長期以來對於廣播這個區塊的忽視,其實讓我十分不解,這種成本低、效益高的媒介型態,居然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不知道主其事者心中真正的想法為何。



我自己現在也有一個為原住民服務的廣播節目,每周固定播出,雖然我從來不知道我的聽眾在哪裡,可是我相信,有一群朋友在台灣的某個角落收聽著我每周一次的胡言亂語。這不就是澆薄人間的一種溫暖形式嗎?




新聞網址:http://www.lihpao.com/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7,863,54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