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 迄  族群 主題   
 
台灣立報    2010/05/02
與河濱車道共存 撒烏瓦知重生
記者:【記者陳威任桃園報導】
地點: 全臺 全部  
週日的午後,桃園大溪的大鶯綠野景觀自行車道上,熙來攘往的騎士一面觀賞河濱美景,一面享受著追風的快感。但是在美麗的景觀自行車道背後,卻有一段原住民抗爭故事,雖然過程艱辛萬分,但是凝聚了部落族人對於家園的共識,也向外界表示,部落與單車道是可以共同存在。

去年2月20日,桃園大溪的撒烏瓦知部落遭到縣政府拆遷,部落裡平均年齡超過60歲的老人們,為了捍衛家園,曾多次走上街頭抗議,甚至北上到行政院及國民黨黨部靜坐,只為了表達堅守家園的決心。

部落與社會求共生

撒烏瓦知的部落老人以社會運動方式表達決心,初期獲得媒體大幅報導,但是隨著媒體關注不再,老人們身體也無法承受一次又一次的推擠衝撞,這時候部落頭目張進財開始思考部落應該如何走下一步,

在中原大學景觀學系講師盧建銘及視覺藝術家許淑真的協助下,不打悲情牌,而改以社會論述的方式作為訴求,先是協助族人規劃重建家園,並逐步營造出阿美族依照地形與環境建造家園的傳統,與河床上的原生植物,結合形成生態系統細緻豐富的自然景觀。

「部落不可能永遠住在帳棚,必須以重建過後的成果來和官方談,也讓社會大眾了解部落存在的意義及價值。」盧建銘說,透過藝文展覽的過程中,除了顯現撒烏瓦知如何在河岸發展獨特生存方式,也與部落共同實驗如何在官方迫遷壓力下,構築更佳生活空間。

盧建銘說,對內來說,重建工作使得部落原先隱藏的民族文化顯現出來,特別是由「集體興建」、「自力興建」和「社區備料」。對外來說,則是一種與社會不同階層的對話,尋求社會認同理解。

盧建銘說,在部落重建的過程中,不僅是建造未來的住所,如果不能夠找出部落和社會都能夠同時接受和尊重的生活方式,拆除歷程遲早重演。

年輕人開始回流

張進財說,一開始撒烏瓦知只是一群人共同住在一起,但是在歷經拆遷事件、走上街頭抗爭、進行重建,部落的感覺慢慢凝聚,族人選出張進財成為部落頭目,在外工作的年輕人也從原本的不理解到協助完成重建。

張進財說,重建過程,對於部落子女們重新回到部落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在抗爭期間,子女們大多反對年邁的父母親進行抗爭,也無法理解父母希望居住在河濱的原因,在參與重建的過程中,實際體會老人們在進入都市前的部落群居生活,感受到都市原住民第二代欠缺的部落經驗,年輕人因此慢慢開始回流。

社區就是藝術

由許淑真、盧建銘策劃的「植物新樂園:從菜園中誕生、河岸阿美的物質世界」,上週獲得第8屆台新藝術獎的「年度視覺藝術獎」,1百萬獎金全數捐給部落做為抗爭經費,族人上週以殺牛放鞭炮的方式,慶祝部落重生。

評審表示,這是台灣少見直接參與社會抗爭的藝術作品,以撼動都市底層的方式,讓撒烏瓦知進行一場生存的反侵略,以城市廢棄的模板和建材,重構部落的居所,別具社會文化意涵。

「既然未來都會面對政府,不如就直接在策展時邀請公部門,與政府對話。」盧建銘說,之前在蔡瑞月舞蹈節文化論壇策展時,就曾邀請原民會主委及水利單位參與論壇。盧建銘說,撒烏瓦知對於文化、景觀及重建,已經盡到部落的責任了,接下來就要看原民會能不能盡責任,協助都市河岸的阿美族文化。

盧建銘說,這次獲獎除了是一種突破外,也表現出部落已經努力,期望政府能深入了解部落居民,讓他們可延續長久以來的文化生活。許淑真表示,8月份預計以一場盛大的豐年祭作為下次的展覽,繼續營造屬於阿美族的河濱文化。
新聞網址:http://www.lihpao.com/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8,150,416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