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 迄  族群 主題   
 
台灣立報    2010/04/21
部落新聞眼:原民高等教育的停滯與等待
記者:記者/作者:林福岳
地點: 全臺 全部  
■林福岳

中國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4月14日早晨發生規模7.1大地震,目前統計死亡人數已近兩千人。在各地前往協助救災的隊伍中,其中有一支特別引起我的注意,就是「藏語翻譯隊伍」。

根據中共新華社的報導,救援人員在進行拯救的過程中,因為不諳藏語,致使工作的協調和整合增加不少困難。

為此,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簡稱國家民委)特別組織了一支有5百人的「藏語翻譯隊伍」,包含來自中央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和大連民族學院等民族院校,其中通曉藏語、身強體壯的師生們,隨時待命趕赴災區參與救援工作。

4月初台灣「原住民教授學會」師生一行35人前往大陸,主要的行程就是參訪中共的國家民委、教育部、中央民族大學和西南民族大學。尤其是互動較為密切的西南民族大學,負責接待的同學有好幾位是藏族,當他們帶著我們參訪學校中所設置「藏學文獻中心」,能夠侃侃而談文獻中心的工作和貢獻時,不自覺便流露出強烈認同和驕傲,讓我們都暗暗讚佩。

部分的同學也在這次徵召協助災區翻譯的名單當中,養兵千日,用於一時,多年來的訓練,終於可以派上用場了。

中國的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政策,早在1950年代初期就已經開始,比我們整整早了半個世紀。

這次參訪過程中,讓我們感觸最深的,便是中共對於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的定位和目標非常明確,各類民族高校(即是我們所謂的大專院校)的任務和分工也條理清晰、各有重點。

以這次參觀的西南民族大學的「藏學文獻中心」和「彝學文獻中心」為例,都是世界規模最大、國際級的研究中心,不僅僅是致力於少數族群語言的保存和研究,更嘗試發掘語言新生命和種種可能。

例如將過去的經典文獻進行數位典藏、網路運用、甚至都開發出手機的文字語言系統,供自己的族人日常生活中可以更為頻繁而便利地使用。也難怪當玉樹藏族自治州發生地震災變,需要翻譯人員時,國家機構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些有著長期和嚴謹語言訓練的老師學生們,他們是最佳的一時之選,也馬上可以動員起來,為自身族群的需要而付出。

反觀台灣的原住民族語言的教育政策是如何?乍看之下,我們有族語認證的政策,鼓勵族人使用族語;我們原住民地區的中小學,也有族語課程的開設,似乎頗有規模;可是稍為深入一點討論,在高等教育和學術研究方面呢?即以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的族語課程而言,目前正面臨沒有經費聘請族語老師的窘境,也無處可以獲得奧援;我們也沒有一個國家級的原住民族語言學術機構,對於族語進行全面而完整的研究,更不要說語言使用的開發和創新了。

還是要說一句老套卻懇切的話,我們的整體原住民族高等教育政策,應該趕快制訂並啟動。否則,相對於對岸的民族教育和語言政策,我們的落後豈僅只是50年?

(東華大學語傳系助理教授)
新聞網址:http://www.lihpao.com/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8,295,106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