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 迄  族群 主題   
 
台灣立報    2010/03/30
原教觀測站:排灣族紋手的文化
記者:記者/作者:原教觀測站
地點: 全臺 全部  
■陳枝烈

筆者於民國84年進行博士論文研究時,曾在屏東的排灣族古樓部落採集mamazangiljan的權利時,發現mamazangiljan擁有紋手的權利,當時採集到一位貴族階級的手紋。由於當時的論文目的並不是在研究手紋,所以並沒有深入地探討。

事隔15年了,今年因進行國科會研究的關係,有機會在排灣族泰武鄉佳興部落發現多位擁有紋手的老人家,其中一位是民國3年出生,現在已是97歲高齡,其他的也都已7、80歲。台灣原住民有許多族會紋身以表示身分、地位、成長、英勇或美麗的意義,最常受到國內學術界與媒體關注的是泰雅族的紋面,但是有紋面的泰雅老人多離開人間,對於其紋面文化的保存與紀錄確實刻不容緩。

但排灣族的紋手文化所受到的重視,更少被探討與披露。排灣族的紋手文化亦具有相當的文化意義,例如:各部落紋手與身分階級的關係?紋手的傳說?紋手的圖案之名稱與意義?紋手的工匠身分與其在部落中的地位?紋手的醫藥衛生與護理方式等等?紋手的過程與禁忌?均是排灣族中重要的文化內容。

根據相關文獻之說明,排灣族女性紋手雖然是貴族與平民皆得為之,但是,最早的紋手其實是專屬於貴族階級的一種權利,且依據與核心貴族的距離,而有不同的手紋,例如,佳興部落的手紋就可分為7級,級與級之間以圖紋之不同,顯現階級的差異。

各種手紋的圖紋有:當家人形紋、太陽紋、八腳蟲形紋、人形紋、齒形紋、波形紋、百步蛇頸紋、8字形紋、掛鉤形紋、砧板形紋。至於紋手的年齡,大多在結婚之前(約14-18歲之間)進行,只有少數會在結婚之後實施。

在沒有現代的紋身工具之時,傳統排灣族紋手的工具是細針,用兩根細針(舊鐵絲磨尖即可用,以前無鐵絲時,則用植物之硬刺),將之捆紮在小木或竹棍上成為刺針。

紋手的過程則是先使受紋身者將手背清洗乾淨,再以一種礦石粉末在手臂與指頭上,繪製要紋刺的紋樣,然後取來竹筐,倒放在地上,將雙手放在筐上。工匠一手拿刺針,一手用厚背小刀的刀背或木棒輕輕地敲打刺針,按所示圖紋進行紋刺,當皮膚上有出血時,則順手將血抹去,再以鍋底灰碳粉塗抹,使灰碳粉滲入皮膚內,等到紋刺部位結痂、痊癒之後就不會褪色,如此紋刺即告完成。

雖然缺乏現代醫護的技術,但是傳統上,進行紋手行為之後也都有一些醫護的處置以防止腫潰與疼痛。相關研究對這方面的描述是,凡經過刺紋的人,在刺痕沒有痊癒時,不能吃鹹魚、薑、辣椒、酒等刺激物品。如要止痛就將雙手貼放在鐵鍋邊緣,藉鐵鍋之清涼以減痛。

排灣族的紋手文化不僅象徵其階級身分,更含有醫學、護理、禁忌與部落歷史等等的文化意義,不同部落間亦有所差異,因此,應儘速針對各部落加以調查以記錄珍貴的文化內容。

(屏教大教育學系教授)
新聞網址:http://www.lihpao.com/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7,523,579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