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 迄  族群 主題   
 
中時電子報    2010/03/26
張才拍攝庶民 平實中展現力量
記者:吳垠慧/台北報導
地點: 全臺 全部  
一九四○年代末,張才和鄧南光、李鳴鵰等三人被合稱為台灣的「快門三劍客」,三位前輩攝影家對台灣寫實攝影的發展影響甚鉅。台北市立美術館即將推出張才攝影紀念展「意象地圖」,共展出二六五件作品,橫跨了一九四○至九○年代。
  張才主張「憑直覺、直接拍攝」,影像在平實中展現力量。他以平視的角度貼近拍攝對象,從未採取高高在上的姿態,對社會議題和庶民生活最為關注。
  到了上海 相機成執行公義工具
  一九四二年至四六年間,張才為了躲避被日本徵召到戰場,跑到上海投靠兄長張維賢。平時協助兄長經商,閒暇帶著徠卡相機四處取景。展覽策畫簡永彬說,「當時張才拿的是日本護照,可自由進出租界,中國攝影家當時是不被允許進入的,會被當成間諜。」
  「他在台灣就擁有珍貴的徠卡相機,但當時他比較像是名流雅士,背著徠卡與友人登山、出遊,不把當時市值一棟房子的徠卡當一回事。到了上海之後,相機才被他當作執行社會公義的工具。」
  張才曾自述這段上海經驗,「上海社會貧富相差很遠,智識程度相差也很大,黑社會的惡勢力橫行霸道,人情冷暖甚至見死不救,一切都給我很大的刺激。」
  貧富差距和冷漠的上海社會,激起張才的正義感。他拍下在中國的美軍與乞討的孩童;洋貨公司前衣衫襤褸的的婦女孩童;拖著身軀在地上「告地狀」的老翁等經典畫面。張才的這系列照片正好彌補了一九四○年代中國攝影歷史影像的匱乏,受到極高重視。
  簡永彬說,台灣高溫高溼,為了展覽他重新檢視這批底片,赫然發現「上海系列」中的三百多張底片,已完全腐蝕到看不見影像。所幸他兩年多前已掃描這批底片並加以數位化保留,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這次同時展出張才當年親手沖放的四十張上海系列原件,泛黃的影像還有他親筆簽名。
  張才一九一六年生於台北大稻埕,一九九四年過世。張才九歲喪父,身兼父職的大哥張維賢對他影響至深。被稱為「台灣新劇第一人」的張維賢,一九二七年成立「星光演劇研究會」,是個推展文明新劇的表演社團,張才年少時也隨團到各地活動,開啟了他對庶民生活的關懷。
  關注社會 寫實時代影像
  張才一九五○年代的「神明遶境」、「歌仔戲的後台人生」和「三峽豬公」等系列,都以寫實手法與社會關照作為核心。
  一九四○年代末,張才與一群研究人類學、考古、台灣史、醫學的青年,深入原住民部落進行田野調查,張才留下大量蘭嶼與原住民系列作品,他鏡頭下展現原住民質樸的生活與自信的容顏,也是他的代表作系列。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7,783,35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