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 迄  族群 主題   
 
中時電子報    2010/03/16
臺史博 呈現土地與人民歷史
記者:【詹伯望/專題報導】
地點: 全臺 全部  
「為什麼要說『呷飯一百年』,不說『飲食一百年』;要說『讀冊一百年』,不說『教育一百年』;要說『看戲一百年』,不說『戲劇一百年』…」這樣的說法,有什麼特殊之處?不就是比較通俗罷了嗎?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所屬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呂理政指出:「這,就是人民的角度!」他進一步表示,凡事都從人民的角度出發,去打量萬事、觀察萬物,和這塊土地密切連結,構成一部土地與人民的歷史,才有意義。這也是臺史博希望呈現的一面。
  呂理政:凡事從人民角度出發
  唯有從過去瞭解臺灣,透徹認識後,才會珍惜。臺灣從來就是個多元社會,一定要彼此和睦相處;所以臺史博最近在臺南鄭成功文物館舉辦「異文化的相遇─臺灣的機會與選擇」特展,就是希望將原住民 的主體性凸顯出來,不過於強調衝突性。
  話說從頭,臺灣已經擁有許多博物館,為何在二十世紀快結束時,要增設這座「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其實早在日本時代,臺北新公園就設置了一座以自然史為主的國立臺灣博物館,雖然它也典藏了一些歷史文物,但它並不是以歷史為訴求的博物館;臺北植物園裡,在民國四十年代也有一座國立歷史博物館,但那是以原來河南省立博物館的中原文物為主要館藏;在臺東,近年則有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它是以史前及原住民文物為主,並不涉及近幾百年來臺灣歷史文物。
  斥資購藏海外珍貴古籍地圖
  所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成立很自然的就與其他的博物館有了區隔。可是,臺史博到底要收藏那些東西呢?臺史博決心走出一條不同於以往的路子,「以海外相關臺灣資料、族群互動、及現代化發展的收藏做為重心,展開臺灣史相關史料的蒐藏工作。」
  最近該館還意外獲得一份難得的文物。這份因緣來自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楊宗愈。原來他月前到俄羅斯聖彼得堡的科馬諾夫植物研究所,就日本治台初期任職於俄羅斯使館的矢野勢吉郎所蒐集的臺灣植物標本與該所的合作,進行跨國研究,意外發現包裝標本的卻是一八九五年十月間的「新愛知報」,上面記載了日本進軍南臺灣的經過,於是託摯友王栩青博士轉交臺史博典藏研究。
  至於十六、十七世紀的臺灣圖像,質量可觀,雖然該館整體預算極為拮据,但近年來仍編列了大筆經費購藏海外的珍貴古籍地圖圖像。
  另外一個重點,是晚近和當代的收藏,例如日治時期的各種寫真帖,幾近完整,還有數千張的電影海報。
  所藏文物是臺灣人共同記憶
  「時代越近的東西品項越龐雜,要根據什麼標準去收集?」判斷的基礎在於這文物到底收藏了多少臺灣人的記憶?例如時鐘,現在乍看之下沒啥了不起,但一百多年前那可是了不得的事物,代表了時代的進步;傳統所謂一時三刻,難以計數,而武俠小說裡所說「一炷香」的工夫,更不精確。一般家庭若有能力購置昂貴的座鐘,是大大露臉的事,拍寫真時會把它放在一旁的茶几上,以彰顯自己的地位。
  再者,又如《豐年》半月刊,這份以前農村常見的刊物,見證了土地改革的過程,也反映了土地改革的成果,而五十多年前的土改對於臺灣農村有著驚天動地的變化,幾乎每一個臺灣人都受到它的影響。這本雜誌或許在舊書攤上十分尋常,只要幾塊錢就買得到,但現在想要蒐藏完整,卻是極大的挑戰。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7,829,78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