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 迄  族群 主題   
 
台灣立報    2010/03/11
部落公民記者 傳達真實聲音
記者:陳威任台東報導
地點: 全臺 全部  
沒有專業攝影設備、沒有SNG車,透過手機及數位相機等簡單的攝影器材,災民搖身一變成為公民記者,傳達災區第一時間的現場紀錄,雖然品質可能不如專業新聞記者,但傳達出來的卻是一般媒體所看不到的部落觀點。

2010世界原住民廣電大會11日在台東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展開第二天議程,公視總經理馮賢賢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原住民媒體,分享PeoPo公民新聞平台運作機制,以及在莫拉克風災期間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讓來自各國的來賓直呼:「Amazing!」

改變媒體新聞生態

馮賢賢表示,在台灣這座小島上,有8個24小時新聞頻道,在晚間新聞時段,更有超過18個頻道在播放新聞,原住民往往是被報導消費的對象。2007年4月30日,PeoPo公民新聞平台正式誕生,以網路力量結合公民新聞的火花,改變媒體生態,同時也讓原住民從被動消費到主動參與。

馮賢賢說,莫拉克風災期間,最早掌握災區訊息的並不是政府或媒體,而是在地的公民記者,其中公民記者在宜蘭拍到的風浪,可說是這次風災全台第一個災情報導。即便部落因為道路崩塌而無法與外界聯絡,他們以簡單的攝影設備,透過網路把部落的最新訊息傳達給外界。

原民轉為主動參與

「透過PeoPo,原住民不但可以主動參與新聞的製播與發表,原住民公民記者報導的議題焦點,也引起其他商業媒體的關注,大大改善原住民邊緣化的媒體處境。」馮賢賢說,很多訊息不是主流媒體所關注的,透過公民記者的報導,能夠引發社會大眾的討論。

「部落在地的公民記者在風災中提供部落最新資訊,這樣的作法連商業電視台也跟著效法,在風災期間對外徵求部落受災影像。」馮賢賢表示,風災過了一個月以後,商業媒體紛紛退出災區,公民記者仍持續提供最新的遷村與重建訊息。

「草根、活力、鼓勵對話並討論公眾議題,就是PeoPo公民新聞平台的精神。」馮賢賢說,前英國BBC全球新聞總監Phil Harding對於這種原住民社群的培力機制,曾表示這將會是未來公民新聞的一種典範。

故事內容才是關鍵

「在公民新聞平台上的作品,並不會受到編輯室的任何修改,除了由作者負責外,也受到其他同儕與網路社群的共同監督。」馮賢賢說,這些作品的品質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關鍵的是作者有沒有說故事的能力,或許影片的掌鏡不佳,收音狀況不好,但是故事本身卻是相當具有價值的。

馮賢賢說,目前在PeoPo公民新聞平台上,已經有超過3千名的公民記者。她表示,今年除了要繼續著手部落公民記者培訓計畫,在部落舉辦工作坊從事教學,希望能再多培育30位原住民公民記者。此外,公視也提供19台DV給部落公民記者,提供更好的設備給公民記者使用。
新聞網址:http://www.lihpao.com/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7,802,66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