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 迄  族群 主題   
 
台灣立報    2010/03/11
2009年原住民人權報告2
記者:蕭世暉(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理事)
地點: 全臺 全部  
《地方制度法》修正案,不僅只關係到縣市合併升格,爭取資源分配,且攸關台灣未來世代發展的國土重新規劃,嚴重衝擊區域、鄉土與地方的意義與價值。立法院在馬英九總統於去年3月中表態後,兩周內草率而急就章地完成三讀通過。根著鄉土與地方的人群社會,愈是可能在以「都市發展」為核心價值的區域再結構發展模式中,被進一步邊緣化、瓦解,並伴隨著生態的失衡。其中,以長期以來飽受都市掛帥地方制度侵擾、分化的原住民族生存發展,將面臨空前的壓力與挑戰。



從所謂「三都15縣」演變到「五都」的國土新規劃,被矮化成狹義的「區域均衡」的問題,甚至落入各縣市搶進的資源分配政治裡,原住民族完全沒有被考量到。



原鄉更加邊緣化



對原住民族而言,北中高三個縣市合併升格,烏來鄉、和平鄉、茂林鄉、那瑪夏鄉及桃源鄉等5個鄉就從「原住民鄉」變成三都裡的區,其發展及治理皆被整併到大都市中,長期以來,已被切割分化的原住民族,從原住民族的主體,落入各縣市的少數、從屬、附庸、邊緣化的地位,形成弱勢循環。



此次地方制度變革對原住民族造成進一步的衝擊,使侵害、分化原住民族的制度設計,更進一步地擴張,原住民族的發展更受控制,更邊緣化,更面臨民族瓦解、附庸於以都市為主流的區域地方體系,而原住民族及台灣全體人民所賴以為生存基礎的母土及據以發展的文化,即將被都市化、去本土化的發展模式所終結。



原住民族在同化取向的地方制度設計中遭遇社會解體化,發展邊緣化,舉凡政治參與、土地、經濟、教育、文化、語言、居住等等問題,核心的關鍵在缺乏實現民族發展所需的自治,無從發展自己的原鄉優勢,以致於淪為「他治」下,施惠與控制分化的對象,乃至於必須流浪到都市,而原鄉土地在都市的規劃與控制之下,持續流失,終究也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



因此原住民族強烈希望應能落實憲法、原住民族基本法及馬總統原住民政策白皮書所承諾的原住民族自治。現行《地方制度法》未搭配原住民族自治,造成民族及其生存領域分化瓦解,已涉及違憲與違法。



原住民族清楚知道森林、河川、鄉土大地是生命的根源,而都市人卻把大地母親當作可以無限榨取的資源,這在原住民經歷台灣支持都市化發展的水庫施設中已深切體會。如果以都市的思考與需求去治理原鄉,原鄉失根的結果,必然伴隨鄉土大地的崩壞。



面對這麼嚴重的民族瓦解危機,政府卻打算以區長派任原住民、保障原住民參選議員的「權益」等枝節來矇混,而原住民族立法委員及相關縣鄉級地方政治人物,居然也對於如此違憲、違法的侵權,甚至可說是涉及族群存亡的情狀,或者無動於衷、或者輕描淡寫地提一提,說是將推動原住民族自治立法以為虛因應故了事。



輿論關切國土保育



2009年8月8日,挾帶大量降雨的莫拉克颱風侵襲台灣,接連3天在台灣中南部降下高達2千8百多公釐的雨量,造成山崩、土石流、淹水等嚴重災情,原住民族地區佔災區相當大比例。全國上下除了積極投入受災地區之緊急救援、災後救助及重建等工作外,氣候變遷下國土保育的重要性,成為輿論關切重點。



莫拉克颱風88水災具體地涉及所有原住民族發展面向議題,堪稱年度最重大的事件,也因為馬政府因應失據,造成施政危機,導致內閣改組,表現不佳的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章仁香下台。



依據官方的統計,這次的災害,死亡人數超過6百人,各種產業、房屋、交通設施的損失,災情空前地嚴重,其中以屬平埔原住民族小林村的山崩滅村最令國人震驚。



人們不禁要問:致災的原因是什麼?該如何來面對處理?就台灣最常見的這種災害類型,水土災害而言,無疑地,巨大的雨量是釀災的基本條件,也是第一個「致災因素」。然而,光只是歸咎於「自然因素」,已經不能平息人們面對似乎是愈演愈烈的天然災害的不安與焦慮,在「氣候變遷、災變常態化」的全球環境大論述及近年來本地水土災害頻仍發生的情境下,人們要求政府必需把因應未來可能加劇的災害防救整體考量,放進災後重建的策略規劃與實踐當中。



政府首長隨即回應:「慘痛的災變中,我們更深刻體認到國土保育的重要性。」並急速通過「兼顧國土保安與環境資源保育」的《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以及「以國土保育為先」之「區域重建綱要計畫」,在所謂「民氣可用」的氣氛下,更積極推動10年來毫無進度的《國土計劃法》,強調「國土保育及保安」,甚至將受到阻撓的「國土復育條例/計劃」整合進該法,期盼能「畢其功於一役」。



「國土保育」論述的提出,以及土石流等「水土災害」概念的成立並持續引起關切,從1996年賀伯颱風所引發的嚴重災害開始,每次颱風過後,總會引發一陣議論,成為政府重要需予對治的問題。



原民成保育犧牲品



而整個「國土保育」的問題,甚至水土災害的歸因,被高度聚焦在「山林過度開發」之上,甚至認為消極的「保育」已不足以挽救國土,而應以積極的「復育」措施介入,居住在山地的原住民族便成為所謂「國土復育計劃」要處理的重要對象。



在這樣的背景下,莫拉克颱風災害發生後,台灣最大的宗教慈善團體,也積極推動「讓山林休養生息」的災後重建遷村計劃,規劃興建號稱「綠色環保」的永久屋集村社區,搭配文化象徵營造與產業輔導方案,鼓勵災區原住民遷下山定安居。



經與政府接洽研商,立刻獲得政府全力支持與政策配合。政府以派遣專家進行聚落的「安全性鑑定」,劃設不宜居住生活、土地降限利用的「特定區域」之作為切入,企圖與慈善團體構成推拉的力量,來推動這個看似具有宏觀而精心設計的計劃。
新聞網址:http://www.lihpao.com/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7,813,719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