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 迄  族群 主題   
 
中時電子報    2010/03/06
《原民文化》賽夏族的神聖秩序 神話與祭典交織而成
記者:時報
地點: 全臺 全部  
■書名:山海世界
  ■作者:孫大川
  ■出版:聯合文學
  神話傳說固然涉及遼闊的想像世界,然而其所撐開的宇宙場景,卻往往反映並支持一個民族的集體信仰。從某種角度說,有些神話傳說支撐著一套禁忌系統,一套宗教儀節。它使這些禁忌、儀式得以操作,並賦予它們力量、活力。神話傳說,因而也可以形成一個民族內在的神聖秩序。

  矮人的叮嚀

  「矮人祭」(pastaai)是賽夏族一個大規模而複雜的祭典活動,背後有一個充滿史詩性格的神話傳說支撐著,是賽夏族獨特文化的表徵。故事敘述版本很多,比較普遍的說法是這樣的:

  很久以前,有身高不滿3尺矮人族(taai),居住在河的對岸與賽夏族為鄰。矮人曾教導賽夏族人農耕技術,也教導他們歌舞祭儀。因此,每年豐收時,賽夏族人都會邀請矮人前來參加豐收的祭儀。有一回,一名賽夏婦女被矮人調戲污辱,為人撞見,全族因而震怒,設計報復。他們在矮人回家途中平常休息的山枇杷樹下等待,先將樹幹鋸斷一半,塗泥掩飾;等到矮人們爬到樹幹休息時,樹幹荷重折斷,矮人悉數墜落溪谷,只剩下兩個老矮人存活。倖存的矮人taai(男)和 toway(女),便將叮嚀訓誨賽夏族人的事情一一編入祭歌之中,傳授給賽夏族人。據說當時只有朱姓家族的人,完全學會了矮人教的歌舞、儀式和規矩,矮人祭因而就由朱姓負責擔任主祭。後來,兩位矮人沿河向東離去,一路上一邊撕開山棕葉,一邊警告賽夏族人一定要遵從他們的叮嚀、教誨,否則作物將歉收甚至導致族群覆滅的悲劇。賽夏族為平息矮人的詛咒,求得他們的原諒,便將原來的收穫祭變成矮人祭。

  神話的祖靈

  矮人是否真實存在,我們可以留給歷史學家去考證。但即使他們真是曾經與賽夏比鄰而居的「異族」,經過儀式化的過程,他們早已成為神話的祖靈,維繫著賽夏族整個社會的統一。傳說的情節充滿愛恨情仇的張力:對矮人農耕技術、歌舞祭儀教導的感激、豐收與邀約的融洽意象,構成伊甸園式的和諧圖畫,可以想像當時賽夏族人與矮人酒後歌舞的熱烈場面。關係的破裂,根據文本,源自於矮人的敗德。不過,仔細推敲賽夏族人事後的懊悔及矮人祭中所呈現對矮人的敬畏,這恐怕仍是《舊約》〈創世記〉原祖試探上帝的人類原始衝動與諉過心理之再版。「女人」再次成為犧牲、祭品。報仇的計畫是精密、冷酷、周詳且具毀滅性的。當矮人如箭矢般一一悉數墜落溪谷慘烈的景象,賽夏人在想什麼呢?那一定是矛盾、複雜的情緒啊。倖存的矮人taai和toway並沒有進行另一場絕地的大反攻,卻留給賽夏人一齣祭歌,一套祭舞、儀式和規矩,殷切叮嚀,反覆告誡,這也成了賽夏人和矮人的新的盟約。與神話相應的矮人祭,相傳就是依照老矮人的訓誡、教導來完成的,其結構大致可分為迎靈、娛靈和送靈3大部分(林衡立,1956:41)。

  祭歌共15首,包含34節,229句,結構完整龐大。每節以一種植物的尾音押韻,具備詩形完整、詞意豐富的史詩形式(胡台麗、謝俊逢,1994:79-150)。祭儀由前一個月左右南北祭團芒草約期開始,前前後後賽夏人必須嚴守相關的各項禁忌,例如要按規定的時間、段落來練唱祭歌,言談行為要戒慎恐懼,甚至對家畜也禁止詈罵鞭打;不得在部落中亂擲石頭,以免傷及回訪的矮靈(林衡立,1956:44);遵守祭典的各項儀節,齊備所需之種種祭品等。祭歌第3首第1節,矮人表達了對賽夏人構陷情事忐忑不安的心境:

  以黃藤為題不知會怎樣(被陷害)
  要慢慢地(你們不要衝動)
  (應該)如稻穀般照顧(我們)
  (應該)如稻穀般照顧(我們)
  (卻害我們)落水成為鬼魂
  (卻害我們)落水成為鬼魂
  之後,矮人的叮嚀便圍繞一連串的倫理訓誡而發展;要求賽夏人不浪費、樂於助人、分享食物、善待女子、友善相處、不偷懶、不半途而廢等。這便形成了賽夏族社會的神聖秩序。每年祭典的舉行,一次又一次地深化此一秩序的強度,滲透到賽夏族人格世界的全幅領域。神話傳說中的矮人,因而以永恆彌新的姿態,一次又一次地與賽夏人會晤、交談。(摘自本書第三輯)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7,793,416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