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 迄  族群 主題   
 
原住民族電視台    2010/02/02
原教觀測站:為什麼要成立部落大學
記者:作者/原教觀測站 屏教大教育學系陳枝烈教授
地點: 全臺 全部  
民國90年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於宜蘭召開,現任行政院原民會孫大川主委鑑於原住民終身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原住民知識傳承的必要,當時即呼籲成立原住民部落大學。



隔年即有宜蘭、花蓮、台東、屏東等7個縣市開辦,到了民國99年則已有16個縣市申請開辦,提供都會區與原鄉原住民的學習機會。在9年間辦理的縣市以倍數成長,可見部落大學受原住民重視之一斑。



其實早在各縣市開辦部落大學之前,有些縣市已在社區大學開設部落分班,但是為什麼要捨部落分班而成立部落大學呢?就是基於原住民主體的考慮。換言之,部落大學的目標、課程規劃、教學方式與學生學習,都應落實在原住民的發展與需求上。



例如,台北縣部落大學的課程之一「數位攝影技術」,其課程不是只單純地學習各種數位攝影、剪輯等等的技術,而是教導學員學習攝影之技術時,請學員返回原鄉拍攝己族的祭儀文化、或是拍攝都會區原住民的新聞、生活紀錄,同時由小組學員撰寫新聞稿,錄製成公民新聞,送公視的peopo頻道播放。



這樣的課程不但使原住民關心自己生活週遭的議題、接近自己的族群祭儀文化、也用自己的觀點與語言記錄了大家的生活,而傳播給自己的族人。



又例如,屏東縣部落大學的課程之一「手紋與傳統古調歌謠」,這個課程是將佳興部落中有手紋的老人家集合起來,她們一起都是講師、是採傳統的教學方式(集體傳授文化)教授學員手紋的故事。



因為傳統排灣族不論故事或事蹟的傳承是採吟唱的方式,所以學員就能習得手紋與古調,甚至於將古調落實於部落的婚禮程序中,請老人家對新娘讚頌,讓學員認識傳統婚禮的文化。這個課程跳脫現代師資的學歷規定,讓真正具有文化內涵的老人家成為部大的講師,而且以部落的空間做為教室,傳承了原住民傳統的知識。



這類的課程不論是開設在都會區或原鄉、不論是教導現代生活技能或是傳統知識文化,都是以原住民為主體,是部落大學精神的表現。但是,各縣市仍有許多課程未達到此一理想,例如開設肚皮舞、瑜珈、日語、調酒、手工皂等等,這些課程雖與原住民的需求並不是完全不符合,然因這些課程社區大學就有開設,部落大學應以有限的資源去開設原住民為主體的課程。又即使是開設像雕刻、串珠、編織、舞蹈、歌謠與美食等課程,如果只是教導技術,而未能與傳統原住民文化結合,那麼與由漢人教導這些技術又有什麼差別呢?



所以部落大學成立的意義,不僅提供學習機會而已,其真義是要讓原住民在自己習慣的學習方式之下,教導自己的文化、學習自己的文化、解釋自己的文化、記錄自己的生活、關心族群的議題,創造族群的未來。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8,334,366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