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 迄  族群 主題   
 
中時電子報    2010/01/12
12紀錄片導演入鏡 大說甘苦
記者:【邱祖胤/台北報導】
地點: 全臺 全部  
近年台灣紀錄片風起雲湧,出現八○年代新電影以來少見的榮景,不過紀錄片工作者的面貌在群眾的眼中卻是模糊的。有感於台灣紀錄片工作者無人紀錄的弔詭現象,紀錄片導演蔡崇隆於二○○六年發起訪談計畫,與台南藝術大學學生完成《愛恨情愁紀錄片》一書。
  包括楊力州、馬躍比吼、周美玲、林泰州等十二位導演現身說法,暢談他們的觀點、理念與學習經驗。長年觀察社會底層脈動,這些導演的言詞跟他們的鏡頭一樣犀利,直率的言論也讓大眾更容易了解他們的工作內容及心路歷程。
  蔡崇隆表示,台灣這幾年紀錄片徵件及競賽項目眾多,可能是兩岸三地紀錄片推廣做得最好的地方,這樣的沃土或多或少滋養目前被看好的新興國片內涵。不過他也坦言,創作者似乎陷入一種疏離的失根狀態,不知彼此在做什麼,只能不斷汲取境外奶水,或迎合所謂先進國家的標準。
  「我們原本就不夠了解自己,現在又逐漸失去自信,反映於本土紀錄片走過榮景之後,在創意與深度上的停滯不前。」蔡崇隆擔心台灣紀錄片在影展與市場間進退失據,在創作意識上遠離真實之後,失去群眾的支持,步上當年新電影沒落的後塵。
  以《奇蹟的夏天》獲得金馬獎,卻因《水蜜桃阿嬤》而引發爭議的楊力州,提起當年自己的影片被操作成「原漢對立」議題,感到遺憾。他表示出發點不是要消費原住民,而是探討「自殺遺族」的問題。楊力州談到,拍攝時,阿嬤談到傷心事難過或哭泣,常讓工作人員不敢說話,可是最後都是阿嬤自己破除尷尬,用爽朗的笑聲把大家拉回現實,她邀大家去散步,提議晚上要吃飛鼠肉,「阿嬤有自己一套生命哲學,就是在逆境底下那種開朗活下去的力量。」
  以《刺青》、《漂浪青春》等劇情片聞名的導演周美玲,長期以紀錄片關注同志議題。周美玲認為自己作品的通俗,是對人文寫實風格的一個反撲,她想證明搞通俗、搞俗豔,一樣可以很有味道。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8,479,426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