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 迄  族群 主題   
 
台灣立報    2009/11/26
拒絕缺乏主體性的重建政策
記者:金惠雯
地點: 全臺 全部  
「我們要有尊嚴的回家!」11月25日來自高雄、屏東各地超過3百人的原住民與小林村民,共同站上街頭為自己未來的重建工作爭取自主權,過程中引發了一些肢體衝突,但有效地迫使行政院派了重建委員會副執行長陳振川與委員會中的災民代表與鄉長,共同出來面對災民「說清楚、講明白」。



在這次的訴求中,中繼安置是各災區最關注的議題,已經在高雄住了兩個多月的那瑪夏鄉與桃源鄉災民,在缺乏隱私權的情況下,希望能盡快爭取到中繼安置,為未來的重建工作爭取時間和空間,也給族人在未來有個安身立命的暫棲之所。



此外,對於政府不斷以「永久屋」做為唯一的重建選項,各災區組織也相當反對,因為一個沒有所有權,僅有使用權的住屋政策,讓災民不禁高喊:「不要把我們當難民!」的確,安置在營區的災民們,成天惶惶度日,不知是否還有機會回到自己的家鄉,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在這種不確定性中,營區不時傳出家暴或性侵的事件,成為人身安全與人權保障的一大隱憂。



其次在近期吵得沸沸揚揚的「特定區」劃設議題,更是成為災民心中最大的擔憂,雖然在重建條例與原住民族基本法中明定,政府有義務保障原住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但是一個未有在地居民參與的決策過程,僅有所謂的專家意見做為決策依據,忽略了原住民族數千年積累下來的生態智慧,真是令人覺得匪夷所思,儘管有人會認為這場天災已超乎在地居民的經驗與想像,但是從主體性的概念出發,我們必須要尊重在地居民的想法,在專家意見與生態智慧中共同討論、協商,才能找到最符合現況、以人為本的重建政策。



來自南部3百多位的災民抗爭,雖然獲得了初步的回應,但是我們都明顯感覺到僅僅只是整個重建政策的一小部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專家的傲慢以及國家的剛愎自用,也感受到在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造成了部落內部的衝突與誤解,使得族人之間為了資源而產生不信任,聲稱「為了大家好」的政府,卻是造成家庭失和、部落分裂的最主要原因,這樣的政府如何能讓人信服?所提供的資源與政策真的是站在人民的利益上所做的最佳決定嗎?



看到原住民伙伴為了自己的權益不惜克服對衝突的恐懼,以衝撞行政院的方式迫使政府與社會各界要正視部落目前碰到的問題,在災區新聞已然退燒的當下,為了原住民的未來不得不採取這種激烈的手段,實為不得已之惡,我們也心疼部落耆老在這場運動中,頂著艷陽與族人共同奮鬥的過程,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受災部落為了族群命脈的決心,同時也看到了集體權益爭取的重要性,在可能失去土地、失去家園的壓力下,或許也正是新一波原住民運動再起的契機,讓還我土地的運動結合著生活、生計與生存,才是原住民部落永續發展的根基。



(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秘書長)
新聞網址:http://www.lihpao.com/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8,349,68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