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 迄  族群 主題   
 
台灣立報    2009/11/12
蕃女囈語:如果我知道
記者:利格拉樂‧阿烏
地點: 全臺 全部  
上週應一個讀書會之邀,前往分享原住民文學與社會議題,讀書會的成員們都是在職場上工作的社會人士,對於他們希望接受新領域的知識一事,我是感到非常佩服的,畢竟,在社會上工作已經夠累人了,在工作與家庭瓜分的時間之餘,還能保有社會關懷的熱情實屬不易,事實上,這樣的人們也愈來愈少了。



在接待老師的熱情招待下,先是進行了一場溫馨又熱鬧的晚餐,席間有不少成員已經先行到來,和我一起用餐的同時,大家紛紛提出對於原住民社會的好奇與不了解,或許這也某種程度的反應了社會上一般民眾的概念,「原住民」雖然和大家一樣都住在這塊土地上,但是距離卻似乎非常地遙遠。



我可以感受到讀書會在行程安排上的用心,雖然這場小型分享會被安排在大家都有疲態的晚間,但是堅持要講師先用餐、又細心地先讓成員們一一接觸講者,讓我有充分的時間休息和準備,又不至於顯得和大家有所疏離,算是讓人印象深刻的一次小型演講。



重點是在分享期間,大家之於個人對原住民議題的陌生和不解所反映出來的訝異,更是道破了原住民這些年來在相關議題上所遭遇到的困境和艱辛。



尤其是莫拉克風災不過百日,很自然地大家會將焦點擺在近來災區重建的進度上,尤其是對於原住民為何不能接受由慈善團體所捐助的「永久屋」一事非常困惑?比如說就有學員提到:「有永久屋住不是很好嗎?山上的家都已經回不去了,總不能一直住在安置所吧!」也有人問:「為什麼一定要回到山上去呢?山上的生活畢竟還是辛苦些,不是嗎?」



是的,他們的困惑也是很多外界人的疑問,我非常清楚地感受到提問的人純屬善意,並沒有一絲毫的指責或質問的意思,他們僅就不了解的事情提出自己心裡的問號;當我一一詳述災區原住民族人的看法後,這些問題似乎在很短的時間內「被」理解了,原住民災區的「被判斷」與「被決策」,是在怎麼樣的一種狀態下「被決定」未來的命運?若稍稍暸解了其中的運作,相信很多不明就裡的人們,大約就比較能夠以同理心去看待災區居民的「固執」和「憤怒」。



會後,有許多學員聚集在我的身邊,認為媒體上確實並未正確地反映出事實的真相,可笑的是,社會大眾卻每日在這樣的傳播中被影響和洗腦,並認真的相信電視上所播出的就是所謂的「眼見為憑」,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或許,有機會走一趟災區,或者是和災區居民有過一次真正的對話之後,就會發現媒體上所呈現的「事實」,未必就是「真的事實」;有學員說:「如果我能夠早知道,或許就不會提出災民聽起來會覺得很奇怪的問題了吧!」
新聞網址:http://www.lihpao.com/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8,411,51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