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 迄  族群 主題   
 
大紀元    2009/11/12
從聚落遷移──看原住民傳統智慧
記者:文/牧仁
地點: 全臺 全部  
前陣子,為了檢討「八八風災」,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舉辦了一場討論氣候變遷、國土保育以及原住民文化的研討會。在會議上,藉著學者間的討論,我們看到了原住民遷徙選址的選擇,以及背後的智慧之光。

這次討論中,學者們提到那瑪夏鄉原住民的遷徙,最早可追溯到文字之前,根據南鄒族人的說法分為「東來說」與「西來說」。無論如何,這些說法都指出南鄒族人於中央山脈及阿里山脈頻繁的遷徙,在這段歷史中,族人面對天災與環境的考驗,累積出對環境的選擇智慧。因為楠梓仙溪貫穿東北往西南,因此形成許多河階台地,該時期因為各有耕地的緣故,族人主要散居在離河面稍有距離的坡地上。

絕非第一次面對土石流與坍方的他們,將這些歷史記憶保存在神話裡。在那瑪夏的由來傳說中,提到曾有一條大鰻魚擋住河道(可能是今天所說的堰塞湖),被部落的年輕人發現。這個發現的年輕人就叫做Namasia。
透過詳細觀察遷徙的路徑,早期的聚落都是靠近山坡地裡的小溪流,而非大河河谷。從遷徙位置的認定來看,族人選擇過的居所,耕地大概與大河至少有數百公尺遠的距離,居住地更是垂直距離有兩三百公尺以上的差距。

但在日治時期以來,在政治力的推動下,開始不斷的把原住民從較高居地,遷至鄰近大河的河階台地,除了農耕和管理的方便,還有靠近道路的理由。至此,原先發展出的經驗在不熟悉的區域發揮有限,而這些強制的過程,可能是造成災害的原因,這一切都在在顯示出,我們要更重視這些古老的智慧。◇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8,401,477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