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 迄  族群 主題   
 
原住民族電視台    2021/05/11
自製獵槍規格將檢討修正 安全性不足爭議不斷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法律政治、文化慣習  
記者:Ciwas Yamai(蔣淮薇)/puljaljuyan(李耀維)
地點: 新北市 三峽區    

實地操作一把符合中華民國法規下的「原住民族自製獵槍」,要能瞄準、射擊,必須先將火藥、子彈,分別從前管塞入,後續才能扣上板機、裝上底火,準備射擊!然而風險就藏在細節裡。

早期自製獵槍限於使用這種17世紀「前膛槍」,不只火藥填裝方式,要族人自行評估抓量,再加上槍管購買上,難保品質參差不齊,連帶恐將影響槍管承受火藥擊發的耐受性。但更危險的是,槍枝本身沒有保險機制與清槍功能,代表族人只要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膛炸、走火意外。

儘管目前自製獵槍使用範圍,已從「前膛槍」開放到「準後膛槍」,兩者最大差異除了在於,準後膛槍推進藥,從「火藥」改為穩定的工業底火「喜德釘」,並從後方裝入,但彈丸同樣要從前管塞入。在便利性與安全上,真的有保障了嗎?

準後膛槍依然無法解決最大致命傷,也就是無法完全清槍,代表族人若未發覺,彈藥仍卡在槍管內,就可能隨時釀成悲劇。究竟該如何降低自製獵槍本身的高風險性?立法院去年修正槍砲條例第20條,將自製獵槍的「主要組成零件」與「彈藥」納入除罪化範圍後,警政署隨後制訂「原住民自製獵槍魚槍許可及管理辦法」草案。儘管當中再度擴大自製獵槍使用範圍,從傳統前膛槍到規格更為安全的「後膛槍」,但卻規定槍口口徑須在15.7毫米以下。有獵人表達無法認同。

攸關原住民族狩獵文化權益的「釋字803號」解釋宣示後,相關辦法將跟著修正、檢討。但就獵槍安全這塊,族人高度期盼,能從獵人狩獵實務思考,避免再讓原住民族倒於危險的槍口下。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7,338,10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