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 迄  族群 主題   
 
台灣立報    2013/06/05
部落新聞眼:福利殖民下的依賴與拒絕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獎勵補助  
記者:施聖文
地點: 全臺 全部  

5月25日泰雅族作家瓦歷斯.諾幹在台北舉辦新書發表會,語重心長的提醒政府及善心人,要先了解原住民需要什麼,再用鼓勵的方式激勵他們,免費補助式的「福利殖民政策」並非良方。

「給魚吃,不如給釣竿」的思維,是近幾年從事部落發展工作中很重要的方向,但要給什麼「釣竿」與部落需求之間,常會出現拉鋸。尤其部落在追求經濟提昇的過程中,往往部落中有限的勞動力都必須要投注在經濟活動中。

因此,孩童的教育,常仰賴學校老師照顧。而各種福利政策的推動,也為求經濟目標,直接地反射在日常生活中,成為一種「過度」的現象。瓦歷斯.諾幹的憂心便是在這樣的推動下,親子關係會逐漸被這些免費的政策所替代,造成家庭間的疏離。

其實,關心部落發展的人士多少都看到這樣的趨勢,但是這裡面的成因牽涉更多複雜的因素,例如這種「免費的」福利,往往是政治人物、民意代表最喜愛的政策,在選民服務上可直接地嘉惠部落住民,建立好名聲。因此,這樣的方案一旦提出,民意代表相對地會表示支持,以吸引選票。

當然也有許多是部落的組織,包含社區發展協會等,在政府的預算科目中,提請計畫來補助部落實際生活的困境。就目前實行在部落的福利模式有各種成因,操作方式也是各有不同。因此,從現今原住民部落的結構性角度而言,這樣的操作是否可稱作是一種「殖民」就變得十分的敏感。

當然,在微觀的層次上,的確有如瓦歷斯.諾幹所觀察到的現象,過度的福利政策貼補,使得原住民父母或其他部落族人出現某種依賴性,失去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但福利到什麼程度才稱為「過度」,除了政府相關部門以及社會福利團體間的自省外,某種程度必須有賴部落給予明確拒絕的態度。這種勇於拒絕外在資源進入部落的誘惑,不僅彰顯部落的主體,同時也代表著部落的需求是經過共識而來。

就筆者過往的經驗中,往往在部落為取得「需求」的共識,就需要花費相當的時間,才慢慢的凝聚起來,而在凝聚共識期間也會因為各種政策、善意、人情等壓力,又投注人力來消化資源。不可諱言,常有許多部落也是在邊做邊學的過程中,逐步凝聚出真正的部落需求是什麼,但具有這樣的反省能力常伴隨的是一套常設性的組織模式。

這種組織工作的慢活,其實很少受到政府與社會的福利團體的重視,對他們而言,「善心」是一種業績,是必須有其效率。但往往這樣的「急公好義」,會非常容易打破部落脆弱的網絡與結構。

因此,部落發展工作的呈現,有時並不是以爭取多少資源來表現,而是部落是否有能力「拒絕」,尤其是對於「善意」的拒絕,能在部落發展工作中慢慢地被開始討論,相信需要接受「福利」的部落生活也會逐漸的遠離。

筆者更希望這樣的組織概念,能受到政府與民間社會團體的重視,並予以支持,朝向更具「部落自主」的方向前進。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兼任講師)

 
 
地址:106319 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80,140,209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