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活動
起   - 迄  族群 主題   
 
2017.06.23 ~ 2017.06.25
2017新點子舞展─TAI身體劇場與羅蘭.奧澤 《尋,山裡的祖居所》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戲劇、藝文活動  
活動地點:台北市 全部  中山南路21-1號

「故事在山裡,我們必須走上去。」追尋獵人的足跡,沿著直線爬升的坡道往上走,火藥爆破的聲音在山谷裡持續不斷迴盪著,掉落的樹葉覆蓋了傾頹腐朽的世界。

瓦旦.督喜,一位傳承豐厚原住民文化底蘊,試圖為傳統文化帶來現代生命力。羅蘭.奧澤,一位擁有豐厚古典音樂專業訓練的法國打擊樂手,因著對世界充滿不止息的好奇與熱情,多方跨文化或跨領域創作。2017年春天,瓦旦及TAI身體劇場與羅蘭.奧澤一同前往舊部落,於溯源尋根的過程裡尋找互相觀看、詮釋、創作的途徑。於當代的誠實告解─鄉愁、廢墟遺址、流言集散地;明日的道路與昨日的故事,埋藏在腳下蜿蜒的路上─我們必須走上去。

演出製作團隊:
創作概念與編舞 / 瓦旦.督喜(Watan‧Tusi)
創作概念與作曲 / 羅蘭.奧澤(Roland Auzet)

票價:600

◎節目全長:約 60分鐘,無中場休息
◎演後座談:6/25 (Sun.)午場演後於實驗劇場
◎錄影場:6/24 (Sat.)晚場

(1)演出有部份裸露,請觀眾斟酌購票觀賞。

(2)特別感謝:法國在台協會

2017年2月10日 創作旅途見聞

羅蘭筆記

第一次探訪花蓮太魯閣部落歸來後。

這段期間,我和TAI身體劇場的瓦旦以及他的創作團隊聊了很多。我總是驚豔於這個團隊在藝術呈現上所展現的力度與純粹。舞者們擁有出人意表的質地,不屬於「西方式」肢體精湛的定義,但卻是源於根植於祖先足跡的肢體張力與專注。

我們開始規劃新製作的輪廓:戲劇表現手法、舞台佈景、音樂….等等。演出的敘述情節將會涵括這一群舞者以及一位年輕的主角。這一齣新製作,將會讓觀眾經由觀賞、聆聽以及與演出者的同在現場,進而深入,並且獲致共鳴。

在我們共同工作的這一週,我們進行了一趟采風之旅,回到瓦旦的老家–太魯閣族的大禮部落。在幾小時的跋涉之後,我們抵達大禮,那兒有著少許的屋舍與居民。部落位在太魯閣山中的平臺上,居民們安居於此。這是我們和瓦旦的平臺,命中注定的平臺;是我們創作之處,是我們工作之處,也是我們集中目光望向世界之處。

新製作的音樂創作即將由此出發,我心愉悅!

瓦旦筆記

「故事在山裡,我們必須走上去。」
一切都從登上大禮部落開始。還沒登山之前,關於製作前方的路顯得未知而縹緲。在這條踏著獵人足跡及祖靈的步伐,沿著直線爬升的坡道往上走,山中採石場火藥爆破的聲音同時在山谷裡迴盪,就這樣幾經峰迴路轉之後,一條似乎依稀可見的道路,慢慢地在我們的面前延展開來。經過近三小時的跋涉,我們一行人抵達900公尺高的大禮部落,在這高原平台,使我想起兒時記憶、祖母的織布聲、父執輩的獵人印記、我們祖先的居所;我們在此短暫落腳。
站在大禮部落高高低低的平台,身體感受著周遭環境的流動。Roland的文化背景及專長領域,都讓我不斷自我重組,給予不同的角度以及高度來面對創作及自身的傳統文化。幾天的工作坊下來,大抵定了舞台、裝置、音樂、服裝及演出段落的方向。也找到了我們共同要說的那一條線「從現代走到傳統」。

這是一條改變的道路,或許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世界,但我們可以改變舞台上的世界,用故事將訊息傳遞出去。

藝術家介紹

Roland Auzet羅蘭‧奧澤/作曲家、打擊樂家、劇場導演
法國打擊樂手羅蘭.奧澤Roland Auzet受邀於2016年臺灣國際藝術節來臺演出跨界舞蹈節目《印×法交鋒》(SAMA),運用打擊樂元素與古典印度舞者的傳統底蘊相互輝映,作品受到相當好評。羅蘭.奧澤本身除了是優秀的現代打擊樂家、作曲者,同時也是一位導演,擁有豐富的文化交流及跨界合作經驗,合作對象除了前述提到與印度古典舞者 Arushi Mudgal 的跨文化合作,也曾與法國馬戲大師傑若湯瑪士Jerome Thomas等不同領域的優秀藝術家進行跨界合作。

羅蘭‧奧澤是位才華洋溢的作曲家、打擊樂家,2011年6月迄今,擔任法國里昂的文藝復興劇院的 總經理暨藝術總監。2007年,羅蘭‧奧澤獲得法國文化部頒發的藝術暨文化騎士勳章。 羅蘭‧奧澤就讀馬賽音樂院(Conservatoire de Marseille)時,師事喬治‧布夫(Georges Boeuf)學作曲、傑哈德‧巴莒斯(Gerard Bazus)學打擊樂演奏;隨後又於呂埃─馬爾梅松音樂院(Conservatoire de Rueil-Malmaison)師隨賈斯頓‧席爾維斯特瑞(Gaston Sylvestre)。在他任教於巴 黎音樂院及孚拉特里妮(Ammoe Fratellini)的「馬戲學校」(Ecole de Cirque)之前,羅蘭‧奧澤曾 於1991年贏獲馬切爾‧布勒斯坦─布朗謝特基金會(Fondation Marcel Bleurstein-Blanchet)的桂冠榮 銜。接下來幾年內,他曾與伊阿尼斯‧澤納基斯(Iannis Xenakis)合作,導演音樂劇《浮士德的故事》 (Histoire d''un Faust)。 1997年,羅蘭‧奧澤參與法國音響暨音樂研究協調學院的作曲及數位音樂課程。他在那裡完成了 《OROC.PAT》、《鼓之馬戲團》(Cirque Tambour)及《震撼!》(Schlag!)三首作品。然後他與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在許多藝術計劃中合作。2000年,羅蘭‧奧澤創立「作品行動」(Act-Opus) 公司,透過這個公司,於2005-2011年間擔任索恩河畔的沙隆一地「藝術空間」(Espace Des Arts de Chalon-Sur-Sa犨ochne)的駐地藝術家,創作並演出許多他創作企劃的作品。2014年,他與里昂歌劇院合作, 演出他所譜的一齣室內歌劇。 羅蘭‧奧澤所譜的將近20齣音樂劇及音樂影像作品,成為他用來引導公眾對現代樂產生興趣,並探討生命的基本要素的管道。

瓦旦與TAI身體劇場


TAI身體劇場2012年由太魯閣族原住民藝術家瓦旦.督喜(Watan‧Tusi)創立,成員來自台灣東部太魯閣、排灣、卑南等族青年,在花蓮市農兵橋下搭設的鐵皮屋「工寮」實驗探索原住民新的身體語彙。

TAI,源於太魯閣族語,意思是「看」、「瞧」,是藝術總監瓦旦對原住民傳統文化的凝望與反思:「除了傳統祭儀或觀光化表演,原住民樂舞還有新的可能嗎?」他花了兩年時間田野研究,找出腳與土地的關係,記錄下六十多式「腳譜」,再透過每一次的創作解構、重組,產生新的身體與舞蹈形式。

TAI身體劇場雖然年輕,但瓦旦在原舞者舞團累積十多年演出及創作經驗,創團後爆發出更大的能量,作品風格多元,觸及原住民文學、身體與音樂、身體與環境衝突等議題,曾參加英國愛丁堡藝穗節、印尼日惹國際藝術節開幕演出。新作《橋下那個跳舞》入圍2016台新藝術獎。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8,442,119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