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活動
起   - 迄  族群 主題   
 
2017.01.14
1/14 新世紀的社會與文化講論會 「從簡仔霧社到卡那卡那富族:"Kanakanavu"「民族認定」歷程之論析」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民族誌、文化慣習  
主辦單位:「新世紀的社會與文化研究群」
活動地點:新竹市 東區  清華大學人社院C310

「新世紀的社會與文化」研究群第五單元「是族群還是階級?當代政經條件下的族群想像」期末講論會第二發!

1/14日下午場,邀請到林曜同老師與我們分享他對卡那卡那富人的研究,歡迎大家前來參與!

-----------------

講題:
從簡仔霧社到卡那卡那富族:"Kanakanavu"「民族認定」歷程之論析

講者:林曜同 ( 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助理教授 )
主持:王甫昌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

日期:2017年1月14日(六)
時間:14:30 – 17:00
地點:清華大學人社院C310

【摘要】
Thomas H. Eriksen指出,1960年代到二十一世紀初,族群議題在社會科學界和日常生活世界之間,幾乎有著相互呼應的發展。這些現象反映民族國家以各種統治技術將各種人群進行區辨、分類與統計而納入國家體制下所謂的各「族群」或「民族」,不但已經是國家遂行治理的重點之一,而且成為人們日常生活關注的焦點和社會文化議題。處於全球人類社會日益頻繁的互動脈絡中的臺灣社會,自然也很難例外。然而,更重要而且值得關切的是,「族群」或「民族」等原本在社會科學界就已經對其內涵爭論不休的概念與名詞,也進入臺灣的媒體與日常生活當中,被不斷地使用、挪用、創造來描述和討論各種人群(甚至不是人群),近年來已經造成無以數計的誤解與難題。因此,現在有必要運用民族誌實例(如,本文所論析的Kanakanavu),將之放在長期的歷史脈絡中,整體性地重新省思「族群」或「民族」,以及相關概念(如,「族群認同」、「民族認定」),如何在國家體制下,被進行分類者以及被分類者挪用與創造新的用法。
儘管考古資料顯示,臺灣島上的山區與平地數千年來一直有許多人群居住與遷移,不過,從十七世紀荷蘭人與相繼的統治政權才逐步調查與統計臺灣島上的各種人群,提供初步分布概況。然而,越晚近的國家政體,則在國家與學術更緊密的結合之下,運用了更精細的統治技術將被統治的人群分類與具體化成為「族群」或「民族」,甚至更立法建構「民族認定」,重新認定原有的人群成為新的「民族」。2014年獲得國家認定與正名為臺灣原住民族第十六族的卡那卡那富族(Kanakanavu),是個相當顯著的例子。在十七到十九世紀的漢文文獻中,Kanakanavu被紀錄為簡仔霧或干仔霧社,日本殖民時期則開始將Kanakanavu列為曹族或鄒族的一亞群。可是近年來,在國際提升原住民主體性的重視與本土化等政經大環境影響下,加上其他原住民族相繼正名成功的啟發,Kanakanavu的一些人,也開始起而質疑國家的原住民族「民族認定」之適切性,提出正名訴求,卻也被行政單位要求Kanakanavu必須按照其制定的「民族認定」規範,證明自己是個「民族」。本研究將結合歷史文獻與長期田野累積的民族誌研究,對比Kanakanavu內部各種分歧觀點,以及原住民族行政單位(與其合作機構)的論述競合關係,仔細論述與分析此一歷程,並進一步探討「族群」或「民族」以及相關概念之建構、解構與重構的議題。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8,056,320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