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活動
起   - 迄  族群 主題   
 
2015.01.26
從「唱歌」到「唱自己的歌」-談當代台灣原住民音樂的客體化與建制化
族群: 跨族群  
主題: 音樂、法律政治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活動地點:台北市 南港區  本所新館三樓2319會議室

講者
陳俊斌 先生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

日期&時間
2015年 1月 26日(星期一) 14:30pm~16:30pm

地點
本所新館三樓2319會議室

摘要
在這場演講中,我將以卑南族當代音樂為例,從後現代觀點探討原住民音樂現代性。「唱歌」(しょうか) 這個詞指涉日本政府在十九世紀末,從西方引進的音樂教育系統,它隨著日本殖民統治,成為台灣現代教育的一部份,這個殖民遺緒奠定西方音樂在台灣發展的基礎,也對當代原住民音樂的形塑產生重大影響。借用Bourdieu文化資本論述中的「客體化的文化資本」及「建制化的文化資本」觀念,我試圖探討「唱歌」教育及其後由國家主導的部分文化措施對於當代原住民音樂的影響。在此,音樂的「客體化」指的則是把聲音從原有的複雜社會情境抽離,透過記譜與錄音技術,使得這些聲音可以在不同的時空再現。音樂的「建制化」指的是透過教育機構和政府組織的運作,使這些客體化的音樂被視為規範。「唱歌」教育引進台灣之後,伴隨著諸多政治、經濟及科技因素的牽扯,促成當代原住民音樂的客體化和建制化,這樣的轉變和原住民被殖民的歷史有關,也和現代性有關,因而審視當代原住民音樂的客體化與建制化,有助於我們了解殖民主義與現代性對原住民文化的衝擊,以及原住民如何回應這些衝擊。我以音樂電影舞台劇《很久沒有敬我了你》做為個案研究的對象,首先簡述該製作以及劇中使用的音樂,並從這部作品中使用的陸森寶作品連結到有關「唱歌」的討論,最後,我將以陸森寶到陳建年等卑南族人的音樂所連結的南王部落音樂發展歷程為例,討論客體化及建制化的相關議題。本研究中的後現代觀點呈現在強調「表演」及「過程」的討論焦點,以及對於音樂電影舞台劇中「古典─民俗─流行」界線模糊化的關注。藉由這樣觀點的審視,我試圖提出有關文化意義的音樂學式解讀,並進一步探討這樣的研究取徑與社會人文學科接合的可能。

聯絡人
陶曉萱
Email: hsiaotao@gate.sinica.edu.tw
TEL:02-2652-3324

 
 
地址: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02)3366-3776   FAX:(02)3366-3770    
EMAIL:ntutiprc@ntu.edu.tw
網站點閱次數:68,173,351 次